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整理赵文霞教授诊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对其组方规律、用药特色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总结赵文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
方法:①病历收集:收集整理赵文霞教授2016.3-2018.12期间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AFLD患者的门诊病历,查找、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73位患者的278诊次就诊记录,收集其基本信息、相关检验检查报告、诊断信息、处方信息等。
②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挖掘:使用MicrosoftOfficeExcel进行信息录入,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1.5.7版本为平台进行批量导入及原始数据标准化,对所收集的病历用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频率分析等初步统计分析;运用支持度-置信度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
③讨论分析:根据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色,提炼赵文霞教授对于NAFLD的诊疗思路,对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①患者基本信息:本次病例收集共纳入173位患者的278次就诊记录。其中男性患者108位(62.4%),女性65位(37.6%),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9岁,40-49岁年龄阶段人数最多,50岁之前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年龄集中在40-69岁,40岁之后女性患者人数开始增加,50岁之后女性患者人数超过男性。在NAFLD患者中合并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者十分普遍。
②高频症状及舌脉:NAFLD患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胁胀(25.2%),其次依次为失眠、大便溏薄、右胁不适、口苦等,同时有部分患者并无明显不适;舌脉资料中以舌有齿痕(83.3%)最为常见,脉沉细者(37.8%)亦常见,余下依次为苔薄,苔黄,舌下脉络迂曲,舌体胖大,舌淡,舌绛。
③高频中药及功效分类:常用中药频次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炒麦芽、醋柴胡、荷叶、泽泻、炒白芍、党参片、茯苓、清半夏、郁金、丹参;最常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前5类依次为利水渗湿药、燥湿化痰药、行气药、化浊降脂药、疏肝解郁药。
④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对所有使用的中药四气进行分析,以温性、平性药物使用量最多,微寒、寒性药物使用也较多,凉性、微温药物使用较少,而热性、大热药物几乎未使用;对五味进行分析,以苦味及甘味药使用最多,辛味药随后,淡、酸、咸味均较少;对归经进行分析,入脾、肝两经的药物最多,肺、胃经稍少,其后依次为入肾、心和胆经的药物。
⑤中药-中药及症状-中药关联分析:运用关联分析,中药-中药关联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列前3位的关联规则为醋柴胡→炒麦芽,泽泻→荷叶,炒白芍→醋柴胡,说明这三对药物组合在处方中应用广泛;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列前3位的关联规则为黄芩→炒麦芽,黄芩→醋柴胡,醋柴胡→炒麦芽,说明这三对药物组合稳定。其中醋柴胡→炒麦芽不仅支持度高,且置信度高,说明该药物组合不仅应用广泛且稳定。症状-中药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出现烧心症状时,均使用了海螵蛸+炒麦芽;在出现胁胀症状时,均使用了郁金+炒麦芽;在出现胃脘痛症状时,均使用了海螵蛸;在出现厌食油腻的症状时,均使用了炒麦芽;在出现呕吐酸水的症状时,均使用了炒麦芽+清半夏+海螵蛸。
⑥中药聚类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可将使用频次前20的中药聚为4类:C1:炒麦芽郁金醋柴胡炒白芍;C2:丹参垂盆草延胡索黄芩麸炒枳壳;C3:陈皮麸炒白术茯苓荷叶泽泻;C4:厚朴党参清半夏薏苡仁砂仁海螵蛸。
结论:①病因病机:赵文霞教授认为本病中医病名应为“肝癖”,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以“肝郁脾虚,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与脾失健运有关,标实为湿、热、痰、瘀互结于肝。
②治疗经验:赵文霞教授治疗NAFLD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前提,治疗全程重视脾虚之本,强调化痰祛湿,调整体质偏颇,结合患者病程分别给予健脾化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等治法。
③用药规律:赵文霞教授治疗NAFLD用药以温性、平性药,甘味、苦味药,入肝、脾经药使用最多,常用的中药类别为利水渗湿药、燥湿化痰药、行气药,基本用药特点可归纳为“辛开苦降,祛湿为主,甘温平补,调畅气机”,结合患者主要症状调整用药,同时配合外治方法,并选用适当的中成药及单味药。
方法:①病历收集:收集整理赵文霞教授2016.3-2018.12期间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NAFLD患者的门诊病历,查找、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73位患者的278诊次就诊记录,收集其基本信息、相关检验检查报告、诊断信息、处方信息等。
②数据标准化处理及挖掘:使用MicrosoftOfficeExcel进行信息录入,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1.5.7版本为平台进行批量导入及原始数据标准化,对所收集的病历用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频率分析等初步统计分析;运用支持度-置信度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
③讨论分析:根据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色,提炼赵文霞教授对于NAFLD的诊疗思路,对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①患者基本信息:本次病例收集共纳入173位患者的278次就诊记录。其中男性患者108位(62.4%),女性65位(37.6%),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9岁,40-49岁年龄阶段人数最多,50岁之前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年龄集中在40-69岁,40岁之后女性患者人数开始增加,50岁之后女性患者人数超过男性。在NAFLD患者中合并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者十分普遍。
②高频症状及舌脉:NAFLD患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胁胀(25.2%),其次依次为失眠、大便溏薄、右胁不适、口苦等,同时有部分患者并无明显不适;舌脉资料中以舌有齿痕(83.3%)最为常见,脉沉细者(37.8%)亦常见,余下依次为苔薄,苔黄,舌下脉络迂曲,舌体胖大,舌淡,舌绛。
③高频中药及功效分类:常用中药频次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炒麦芽、醋柴胡、荷叶、泽泻、炒白芍、党参片、茯苓、清半夏、郁金、丹参;最常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前5类依次为利水渗湿药、燥湿化痰药、行气药、化浊降脂药、疏肝解郁药。
④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对所有使用的中药四气进行分析,以温性、平性药物使用量最多,微寒、寒性药物使用也较多,凉性、微温药物使用较少,而热性、大热药物几乎未使用;对五味进行分析,以苦味及甘味药使用最多,辛味药随后,淡、酸、咸味均较少;对归经进行分析,入脾、肝两经的药物最多,肺、胃经稍少,其后依次为入肾、心和胆经的药物。
⑤中药-中药及症状-中药关联分析:运用关联分析,中药-中药关联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列前3位的关联规则为醋柴胡→炒麦芽,泽泻→荷叶,炒白芍→醋柴胡,说明这三对药物组合在处方中应用广泛;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列前3位的关联规则为黄芩→炒麦芽,黄芩→醋柴胡,醋柴胡→炒麦芽,说明这三对药物组合稳定。其中醋柴胡→炒麦芽不仅支持度高,且置信度高,说明该药物组合不仅应用广泛且稳定。症状-中药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出现烧心症状时,均使用了海螵蛸+炒麦芽;在出现胁胀症状时,均使用了郁金+炒麦芽;在出现胃脘痛症状时,均使用了海螵蛸;在出现厌食油腻的症状时,均使用了炒麦芽;在出现呕吐酸水的症状时,均使用了炒麦芽+清半夏+海螵蛸。
⑥中药聚类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可将使用频次前20的中药聚为4类:C1:炒麦芽郁金醋柴胡炒白芍;C2:丹参垂盆草延胡索黄芩麸炒枳壳;C3:陈皮麸炒白术茯苓荷叶泽泻;C4:厚朴党参清半夏薏苡仁砂仁海螵蛸。
结论:①病因病机:赵文霞教授认为本病中医病名应为“肝癖”,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以“肝郁脾虚,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与脾失健运有关,标实为湿、热、痰、瘀互结于肝。
②治疗经验:赵文霞教授治疗NAFLD以改善生活方式为前提,治疗全程重视脾虚之本,强调化痰祛湿,调整体质偏颇,结合患者病程分别给予健脾化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等治法。
③用药规律:赵文霞教授治疗NAFLD用药以温性、平性药,甘味、苦味药,入肝、脾经药使用最多,常用的中药类别为利水渗湿药、燥湿化痰药、行气药,基本用药特点可归纳为“辛开苦降,祛湿为主,甘温平补,调畅气机”,结合患者主要症状调整用药,同时配合外治方法,并选用适当的中成药及单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