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构建景观多元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国提出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以来,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相关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方向。当前,伴随生态旅游产业对自然保护地的深度开发,人类干扰逐渐入侵脆弱的生态环境,给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威胁。而分类与分区管理缺少科学指导,不能很好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复杂矛盾。当前,已有功能区划存在较大主观性,分类体系混乱,后续落实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建设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合理划定分区与边界是实现生态系统保护目标与综合统筹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片区为研究范围,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把握研究区猕猴资源特征,综合考虑物种保护和山岳风景资源利用,提出基于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功能分区优化方案。首先,依据猕猴生活习性,调研其影响其栖居舒适性的环境因子,选取定量化评价指标,构建物种栖居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遥感(R emote Sensing,RS)空间分析技术、地理数学模型,基于CAD资料及遥感数据进行单因子分析和综合叠加分析,得到太行山猕猴在五龙口片区的栖居适宜程度的分布结果,并选取适宜程度最高(评分值8.5-9)的区域作为猕猴核心栖息源地。其次,依据ISO非监督聚类分析工具,从遥感影像中识别提取五龙口片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构建生物保护的安全格局:结合数据像元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分级阈值,进一步划分出“低—中—高”三个安全级别的空间格局,识别关键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最后,结合已有规划资料和区域特征,结合定量分析提出的空间格局与普遍经验认知,考虑研究区不同政策偏向和阶段发展需求,从生态环境保护与风景资源开发两个角度,对传统功能分区框架进行优化,提出划分更清晰、目标更多元、格局更合理的分区框架,并指出对应的分级管控要求,形成分区明确、管理细化的科学功能分区模式,为以后的生态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把握两种保护地类型重叠的特殊情况。梳理太行山物种保护区与五龙口片区风景名胜区在空间属性和管理属性上的关系,区分发展目标的差异,确定功能分区以猕猴保护与资源利用作为讨论的两个主要方向,提出了现状功能分区布局与管理问题。2)太行山猕猴栖息地适宜程度。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干扰方面,提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离水源的距离、离村庄的距离、离景观资源的距离这8项评价指标,构建猕猴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得到太行山猕猴在研究区非常适宜栖居、适宜栖居、比较适宜栖居、一般适宜和不适宜栖居的范围,并为准确识别猕猴核心栖息地,建立保护范围和控制建设区域提供科学依据。3)太行山猕猴保护安全格局。采用ISO聚类非监督分类识别研究区土地覆被类型,确定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猕猴活动的干扰程度,利用最小距离模型,计算物种扩散需要耗费的成本,形成以太行山猕猴作为指示物种的保护格局。并结合数据标准方差分布特征,识别直方图突变点,选取安全格局等级划分阈值,进一步提出三种不同等级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4)功能分区优化方案。依据实际情况调整高等安全格局和中等安全格局,从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层次,构建的多层次、有弹性的功能区框架,提出满足不同需求,具有阶段特征的功能区划方案,包括功能分区框架和分级管控要求。功能区从人类干扰由弱到强的顺序,分别为核心保护区、严格保护区、重要保护区,控制利用区、协调利用区、适度利用区。分级管控指出功能区禁止、限制和允许的活动类型与活动范围,达到细化保护和利用不同强度级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