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融券是我国资本市场近几年一项重要的创新业务,从2006年6月证监会出台融资融券业务管理试点办法开始,我国进入融资融券业务的探索阶段,而2010年3月6家试点券商的公布,则意味着该业务正式迈入实际的操作阶段。 融资融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将近一百年,我国台湾地区、美国和日本,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信用交易模式,并且建立了成熟的交易运行规则及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我国发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历史较短,该业务增加了市场的资金和证券的供给量,解决了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做空工具而只能单边做多的问题。对于证券公司而言,该业务也能有效地促进其盈利模式创新,改善其生存环境。同时,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对我国这样年轻的资本市场,法律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业务规模失控风险等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控制融资融券的风险,并加以规范管理,通过制度的约束及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发挥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市场正面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美国、日本及台湾在三种信用交易模式下如何管理和控制融资融券风险,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出我国在现阶段发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启示。 本文客观阐述了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中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在理论探讨和宏观分析之后,以GT证券公司为样本,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详细剖析了该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体系。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上,该公司制定了客户适当性管理、标的证券管理、风险管理报告机制以及追加担保和违约处置等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信用交易的一般风险,但是,在面对像去年6月份的那种“股灾”的极端情况时,这些措施就显得力不从心。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资本市场本来就比较年轻,融资融券业务也才发展了近六年,在券商的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还需要继续总结教训,向成熟的资本市场学习先进的经验,继续优化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各项流程,使得这项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 本文以GT证券公司为例,通过对券商在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中的工作措施的利弊分析,结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得出结论,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运行不规范,尤其是在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提出建议,市场监管层要创新立法理念,适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责任共同呵护融资融券业务的健康发展,共同推动其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