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公众的呼吁、监管的要求或者出于自身印象管理等等原因下,我国上市公司致力于环保事业发展并且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愈发高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发布独立报告来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独立披露的环境信息通常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为载体。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融资约束正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从全球的实践来看,将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金融相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在CSR等报告中,企业自主披露的环境信息是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评估其环境风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企业是否通过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来缓解自身的融资约束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能够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
本文在回顾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以及策略性信息披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数据为样本,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印象管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机文本分析方法构建指数衡量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组检验等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二是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是否可以缓解自身融资约束。同时结合我国“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分析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能够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高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策略性越强,并且不同性质的企业披露策略倾向不同;(2)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3)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有效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即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在进一步区分企业性质之后,研究发现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只在受监管要求较低的企业中有效,表明受监管要求较低的企业可能通过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来搭上绿色金融等政策的“顺风车”。
本文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并为有关机构评价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文本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衡量了以定性信息为主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强度,探讨了融资约束与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动态关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通过独立报告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相对较少,不足以代表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其次,文本信息特征挖掘不足,文本信息技术特征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本文只探究了其中两个方面;最后,指标构建较为分散,倘若可以构建一种综合指标,那么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本文在回顾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以及策略性信息披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数据为样本,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印象管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机文本分析方法构建指数衡量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组检验等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二是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是否可以缓解自身融资约束。同时结合我国“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分析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能够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高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策略性越强,并且不同性质的企业披露策略倾向不同;(2)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3)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有效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即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在进一步区分企业性质之后,研究发现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只在受监管要求较低的企业中有效,表明受监管要求较低的企业可能通过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来搭上绿色金融等政策的“顺风车”。
本文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并为有关机构评价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文本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衡量了以定性信息为主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强度,探讨了融资约束与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动态关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通过独立报告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相对较少,不足以代表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其次,文本信息特征挖掘不足,文本信息技术特征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本文只探究了其中两个方面;最后,指标构建较为分散,倘若可以构建一种综合指标,那么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