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与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qing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公众的呼吁、监管的要求或者出于自身印象管理等等原因下,我国上市公司致力于环保事业发展并且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愈发高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发布独立报告来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独立披露的环境信息通常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环境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为载体。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健全,融资约束正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从全球的实践来看,将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金融相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在CSR等报告中,企业自主披露的环境信息是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评估其环境风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企业是否通过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来缓解自身的融资约束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能够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
  本文在回顾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以及策略性信息披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数据为样本,以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印象管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合法性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机文本分析方法构建指数衡量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组检验等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二是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强度是否可以缓解自身融资约束。同时结合我国“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分析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能够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实证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高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策略性越强,并且不同性质的企业披露策略倾向不同;(2)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3)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有效识别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即企业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在进一步区分企业性质之后,研究发现这种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只在受监管要求较低的企业中有效,表明受监管要求较低的企业可能通过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来搭上绿色金融等政策的“顺风车”。
  本文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并为有关机构评价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文本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衡量了以定性信息为主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强度,探讨了融资约束与策略性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动态关系。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通过独立报告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相对较少,不足以代表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其次,文本信息特征挖掘不足,文本信息技术特征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本文只探究了其中两个方面;最后,指标构建较为分散,倘若可以构建一种综合指标,那么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其他文献
创新是确保企业稳步发展的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要想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高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进行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研发投入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研发投入终会提升企业绩效但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根据研发投入的特点可知企业很难在当期就有所回报,企业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现金流、组织结构、
学位
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化的问题又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行业也逐渐受到世界金融发展的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有了金融化的趋势。根据对CSMAR数据库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82%的非金融企业都涉足金融资产投资。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而对非金融企业来说,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非常大,其金融化程度也会受到运营环境
创新是事物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其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现有研究已从很多方面探求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但大部分是基于“理性人”假设出发的。自从过度自信理论引入管理学研究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企业行
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企业经营策略,签订业绩承诺补偿协议的标的公司更易受到主并购方的青睐。随着承诺期到期,业绩承诺的履行情况逐渐被公示,承诺净利润不达标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不仅不利于公司本身的发展,还严重地损害了中小股东及外界投资者的利益。业绩承诺是被并购方对标的资产未来盈利的保证,但在业绩承诺不达标的情况下,依旧不能保护并购双方的利益完全不受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
学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由于企业创新的正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①,企业研发的热情严重受挫。政府补贴作为国家进行市场干预的调节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最终弥补市场失灵。在此背景下,探究政府补贴能否在资本市场发挥激励创新及提升业绩的作用成为学术界及实务界共同关注的关键性议题。目前,关于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影响及影响机制的探讨主要从研发投入这一视角切入,大多数研究认为政府补贴会通过企业研发投入对企
学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相继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企业纷纷响应号召,海外并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其成功率和并购持续时间却不理想。海外并购的快速完成是企业“走出去”获取资源、扩大市场的基本前提。影响海外并购的宏观因素如制度距离等难以控制,从微观个体层面出发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竞争力。企业高管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颁布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创新”一词超过50次,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深入,我国社会产生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创新驱动战略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让神州大地展现出不一样的光彩和活力。可以说,过去的中国由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硕果累累,创新驱动战略也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现代化创新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阅读国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融资约束的存在导致企业无法获取充足的资金,限制了企业的投资活动,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认为融资约束根源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联通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桥梁,为投资者提供作出投资决策的参考信息,利用其专业背景发现管理层操纵会计处理方法的利己行为;而
学位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在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环境下,投资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鉴别公司价值,使资本流向优质企业,提高资本运行效率。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国内外发生过多起管理者披露低质量会计信息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事件。这些事件提醒我们,有效的监管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证监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主体,证监会的监管和处罚是否有效受到了很多学者的
上市资格是一直我国资本市场的稀缺资源,IPO过会审核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最关键的环节,历来备受关注。IPO就是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指股份公司首次向公众公开募集资金的发行方式。所谓IPO审核,就是证监会发审委对申请IPO拟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审核。2017年7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修改后成立的第一届大发审委(即第十七届发审委),一方面支持创新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