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所以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界与二/外语写作界的主要研究议题之一。但是,对已有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的全面梳理表明,由于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为单因素因果链设计,也即仅仅考察反馈(方式)对语法正确性提高的有效程度,而没有将学习者个体差异与语言结构性质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所以对于“书面纠正性反馈是否有效”、“何种反馈方式(更)有效”等关键问题的结论始终不相一致。正是鉴于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充满争议的局面,本文在英语作为外语(EFL)的中国大学课堂教学环境下,以语言习得认知观为理论视角,通过三个量化研究与一个质化研究,展开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多因素研究,主要涉及不同显性程度的书面纠正性反馈方式对于不同数量的错误、不同类型的结构、不同性质的错误以及不同的学习者会有怎样的效果差异,也即分别从教学、语言与学习者三个方面研究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因素,具体包括:书面纠正性反馈聚焦程度对反馈效果的影响;错误性质对不同形式的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不同形式的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学习者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如何通过“注意”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 第一项量化研究将120名受试分成“聚焦反馈”、“选择反馈”、“非聚焦反馈”与“无反馈”4组,通过对聚焦反馈、选择反馈与非聚焦反馈效果的比较,探究反馈需要多大聚焦程度才能发挥作用。实验采用“前测-反馈1-练习1-反馈2-练习2-反馈3-即时后测-延时后测”的设计,以新写作文为检验手段。结果表明:当书面纠正性反馈具有一定的聚焦程度(针对4个以内的目标结构)与强度(连续反馈3轮),便能显著地提高目标结构使用的准确性,而非聚焦反馈与单纯写作练习基本无助于语法准确性的提高。 第二项量化研究则将120名受试分成“间接反馈”、“直接反馈”、“直接反馈+元语言解释”与“无反馈”4组,通过“前测-反馈-即时后测-延时后测”,研究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总体效果以及错误性质(语内与语际错误)对反馈效果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书面纠正性反馈总体有效,说明反馈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不管语内还是语际错误,元语言反馈效果最好,其次为直接反馈,而间接反馈效果不太明显,说明纠正性反馈的效果基本上与反馈方式的显性程度成正比;无论语内还是语际错误,直接反馈与元语言反馈皆有很好的即时效果,但语际错误的延时效果却远逊于语内错误,说明母语的隐性干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反馈的长期效果。 另一项量化研究同样将120名受试分成“间接反馈”、“直接反馈”、“直接反馈+元语言解释”与“无反馈”4组,每组由线性与非线性思维者各15名组成,通过“前测-反馈-即时后测-延时后测”,研究错误所涉语法结构认知特点与学习者思维方式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离散性语法结构错误,不论何种思维方式,三种纠错方式的效果皆不显著;对于规则性语法结构错误,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较为)明显,其中元语言反馈效果最好,其次为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相对非线性思维者,线性思维者于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优势明显,但于元语言反馈其优势相对较小。 本文的一项质化研究以反馈效果良好的5名受试与反馈基本无效的另5名受试为个案,通过对此两组受试进行英语水平测试、语言分析能力测试、思维方式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学习者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如何通过学习者对反馈的注意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对各项数据的分析表明:针对相同性质错误的相同的书面纠正性反馈,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语言分析能力与目标语水平决定其能够注意什么及其注意的深度,并以此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目标及其对语言使用以及外语学习性质的认识不仅会影响学习者对反馈引发的对语言形式的注意,还会影响学习者对反馈的态度、处理方式与加工深度,并最终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程度。 此外,本文的实证发现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语学习也是一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外语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技能。虽然与任何技能的学习一样,外语学习也有隐性习得的可能,但由于外语学习的非本能性质、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错位发展、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以及输入的匮乏导致频率效应的低下等等,使得外语隐性学习变得极为有限,从而只能主要依靠基于一般认知能力的显性学习,再通过显性知识的自动化而最终获得一定的外语能力。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1)克服了已有二语习得与二语写作纠正性反馈研究的局限,弥合两者间的距离,有助于检验纠正性反馈的学习效应以及纠正性反馈研究的教学价值;2)把错误性质、目标结构认知特点、学习者认知/情感因素等作为变量引入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将该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有助于全面理解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交互影响程度,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围绕纠正性反馈的争议;3)所涉及的问题与外语学习的性质及二语习得中的一些关键理论问题直接相关,可为语言习得的认知理论提供实证性支持,并有助于构建或完善认知框架下的外语教学理论;4)调节效应分析及交互效应分析的引入,突破了现有二语习得实证研究中单因素因果链的简单研究模式,为二语习得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实证研究的总体水平;5)对于外语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为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目标语言项、语言的不同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纠正性反馈)策略与方式。 总之,本文聚焦反馈、选择反馈与非聚焦反馈效果的对比研究,既保证了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又保证了研究的生态效度;而将书面纠正性反馈作为一复杂系统,全面研究影响反馈效果的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与语言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则使书面纠正性反馈的研究框架更为合理与完整,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另外,二语习得的认知派与社会派长期争讼不止,但本研究兼取两派的合理之处,从而突破了两者间的藩篱,为二语习得研究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调节效应与交互效应的引入,则是完善了二语习得研究框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