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八珍汤的古今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八珍汤古今临床应用规律,为进一步拓展八珍汤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和文献依据。
方法:通过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以及在中国知网(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整理收集有关八珍汤的古今临床医案,制定对应的纳入标准,并严格依据纳入标准对所收集古今医案进行筛选,然后规范所选医案的病名、病机、舌象、脉象、药物名称等信息,分别建立八珍汤古今医案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黄金分割、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八珍汤古今患者性别、疾病病机、主治疾病、症状、舌象、脉象、药物加减应用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归纳出八珍汤古今临床应用规律。
结果:收集古代医案115例,现代医案110例,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内容:①古今医案中患者性别均以女性为主,现代医案男女比例1:4,古代医案男女比例1:3,表明八珍汤在治疗妇科疾病具有明显优势。②现代医案记录病机的医案有93例,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血虚、血瘀、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现代医案记录的基本病机;古代医案中记载病机信息的有63例,气血两虚、血虚、脾气虚、脾胃虚弱为古代医案记录的基本病机,古今医案中气血两虚病机均出现最多,现代医案(41.55%),古代医案(45.07%)。因子分析显示现代医家应用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聚类分析显示现代医家应用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证、脾肾两虚证、气虚夹滞证。③该方古今所治疾病均涉及妇产科、外科、五官科、肺系、脾系、肝系、心脑系、肾系、经络肢体病、气血津液病证10类病证,按照占比大小排序,现代应用依次为妇产科(39.09%)、外科(12.73%)、气血津液病证(9.09%)、五官科和心脑系(8.18%)、脾系(6.36%)、经络肢体病(5.45%)、肝系(4.55%)、肺系(0.91%);古代应用依次为妇产科(37.39%)、外科(25.22%)、脾系(12.17%)、心脑系(7.83%)、肾系和五官科均占(4.35%)、肝系和经络肢体病证(2.61%)、气血津液病证(2.61%)、肺系(0.87%)。④舌象信息仅现代应用有记载,最常见的舌象为淡白舌(70.79%),拆分舌苔信息中出现最多的为白苔(88.89%)、薄苔(82.86%),整体舌苔信息中出现最多的为薄白苔(75%)。现代医案整体脉象分析细弱脉最常见(29.27%),剩余依次为沉细脉、沉细无力脉、沉细弱脉、弦细脉、沉细数脉、细涩脉。拆分脉象细脉(36.45%)最多见,其次为弱脉(23.83%)、沉脉(14.95),古代医案弱脉最常见(25%),其次为细脉(15.38%)、涩脉(13.46%)。现代医案涉及145种症状,按照黄金分割法划分基本症状41种,其中主要症状24种,次要症状17种;古代医案涉及58种症状,基本症状13种。⑤方药规律方面,八珍汤现代医案出现148种加味药物,包括主要加味药物29种、次要加味药物13种,加味药平均频次为3.85次。现代加味药物五味属性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四气属性以平、温、微温为主,主要归肝经(20.17%)、脾经(18.58%)、肺经(18.30%)肾经(15.81%),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古代医案出现93种加味药物,共计270次,每种药物的平均频次为2.96次,包括26种主要加味药物、6种次要加味药物,古代加味药物五味属性辛味最多,其次为甘味、苦味,四气属性以温、微寒、平为主,主要归脾经(17.49%)、肺经(17.36%)、肾经(15.09%)、肝经(14.69%),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要加味药物功效分类。
结论: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文献分析方法研究八珍汤古今医案发现八珍汤古代应用主要遵循该方原文对其主治病证、病机、症状、用药的指导,常用原方药物,谨慎加减应用,提示尊重原方方义的重要性;现代应用在继承古代应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本文对八珍汤现代应用主治病机、病证、症状、舌脉象、药物应用的分析,补充并细化了八珍汤的应用指征,深化了我们对八珍汤的了解,为临床应用八珍汤及其加减运用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提高八珍汤的临床应用疗效。现将古今应用规律总结如下:①主治病机方面:古代主要应用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脾胃虚弱引起的病证;现代除此之外还应用八珍汤配伍补虚药治疗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诸虚证,配伍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治疗虚而夹滞为病机的病证。②主治病证方面:古今医家均应用八珍汤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其是广泛用于治疗妇产科、外科、内科脾系疾病,同时现代医家扩展其应用范围,丰富了八珍汤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五官科、心脑系疾病方面的内容。③舌脉象、主治症状方面:古代医家以纳差、发热、倦怠、面色萎黄、神疲、消瘦、脉细弱等为辩证要点,现代医家重视舌脉象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补充了淡白舌、薄白苔的舌象应用指征,丰富了气短、乏力、心悸、脉沉细等症状和脉象的应用指征。④药物应用方面:古代医家处方严谨,临证多应用原方原药,谨慎加减应用;现代医家处方灵活,临证常用党参代替人参,擅长加减应用。古今加味药物属性相似度较高,均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主要归脾经、肺经、肾经、肝经,性多温、平,味以甘、苦、辛为主。
八珍汤实为现代方剂灵活运用的典范,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临床药物加减应用规律,为其临床灵活应用提供指导。
方法:通过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以及在中国知网(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整理收集有关八珍汤的古今临床医案,制定对应的纳入标准,并严格依据纳入标准对所收集古今医案进行筛选,然后规范所选医案的病名、病机、舌象、脉象、药物名称等信息,分别建立八珍汤古今医案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黄金分割、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八珍汤古今患者性别、疾病病机、主治疾病、症状、舌象、脉象、药物加减应用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归纳出八珍汤古今临床应用规律。
结果:收集古代医案115例,现代医案110例,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内容:①古今医案中患者性别均以女性为主,现代医案男女比例1:4,古代医案男女比例1:3,表明八珍汤在治疗妇科疾病具有明显优势。②现代医案记录病机的医案有93例,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血虚、血瘀、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现代医案记录的基本病机;古代医案中记载病机信息的有63例,气血两虚、血虚、脾气虚、脾胃虚弱为古代医案记录的基本病机,古今医案中气血两虚病机均出现最多,现代医案(41.55%),古代医案(45.07%)。因子分析显示现代医家应用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聚类分析显示现代医家应用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证、脾肾两虚证、气虚夹滞证。③该方古今所治疾病均涉及妇产科、外科、五官科、肺系、脾系、肝系、心脑系、肾系、经络肢体病、气血津液病证10类病证,按照占比大小排序,现代应用依次为妇产科(39.09%)、外科(12.73%)、气血津液病证(9.09%)、五官科和心脑系(8.18%)、脾系(6.36%)、经络肢体病(5.45%)、肝系(4.55%)、肺系(0.91%);古代应用依次为妇产科(37.39%)、外科(25.22%)、脾系(12.17%)、心脑系(7.83%)、肾系和五官科均占(4.35%)、肝系和经络肢体病证(2.61%)、气血津液病证(2.61%)、肺系(0.87%)。④舌象信息仅现代应用有记载,最常见的舌象为淡白舌(70.79%),拆分舌苔信息中出现最多的为白苔(88.89%)、薄苔(82.86%),整体舌苔信息中出现最多的为薄白苔(75%)。现代医案整体脉象分析细弱脉最常见(29.27%),剩余依次为沉细脉、沉细无力脉、沉细弱脉、弦细脉、沉细数脉、细涩脉。拆分脉象细脉(36.45%)最多见,其次为弱脉(23.83%)、沉脉(14.95),古代医案弱脉最常见(25%),其次为细脉(15.38%)、涩脉(13.46%)。现代医案涉及145种症状,按照黄金分割法划分基本症状41种,其中主要症状24种,次要症状17种;古代医案涉及58种症状,基本症状13种。⑤方药规律方面,八珍汤现代医案出现148种加味药物,包括主要加味药物29种、次要加味药物13种,加味药平均频次为3.85次。现代加味药物五味属性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四气属性以平、温、微温为主,主要归肝经(20.17%)、脾经(18.58%)、肺经(18.30%)肾经(15.81%),多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古代医案出现93种加味药物,共计270次,每种药物的平均频次为2.96次,包括26种主要加味药物、6种次要加味药物,古代加味药物五味属性辛味最多,其次为甘味、苦味,四气属性以温、微寒、平为主,主要归脾经(17.49%)、肺经(17.36%)、肾经(15.09%)、肝经(14.69%),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要加味药物功效分类。
结论: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文献分析方法研究八珍汤古今医案发现八珍汤古代应用主要遵循该方原文对其主治病证、病机、症状、用药的指导,常用原方药物,谨慎加减应用,提示尊重原方方义的重要性;现代应用在继承古代应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本文对八珍汤现代应用主治病机、病证、症状、舌脉象、药物应用的分析,补充并细化了八珍汤的应用指征,深化了我们对八珍汤的了解,为临床应用八珍汤及其加减运用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提高八珍汤的临床应用疗效。现将古今应用规律总结如下:①主治病机方面:古代主要应用八珍汤治疗气血两虚、脾胃虚弱引起的病证;现代除此之外还应用八珍汤配伍补虚药治疗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诸虚证,配伍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治疗虚而夹滞为病机的病证。②主治病证方面:古今医家均应用八珍汤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其是广泛用于治疗妇产科、外科、内科脾系疾病,同时现代医家扩展其应用范围,丰富了八珍汤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五官科、心脑系疾病方面的内容。③舌脉象、主治症状方面:古代医家以纳差、发热、倦怠、面色萎黄、神疲、消瘦、脉细弱等为辩证要点,现代医家重视舌脉象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补充了淡白舌、薄白苔的舌象应用指征,丰富了气短、乏力、心悸、脉沉细等症状和脉象的应用指征。④药物应用方面:古代医家处方严谨,临证多应用原方原药,谨慎加减应用;现代医家处方灵活,临证常用党参代替人参,擅长加减应用。古今加味药物属性相似度较高,均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主要归脾经、肺经、肾经、肝经,性多温、平,味以甘、苦、辛为主。
八珍汤实为现代方剂灵活运用的典范,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临床药物加减应用规律,为其临床灵活应用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