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苇茎汤出自唐代甄立言所撰《古今录验方》,为治疗肺痈的经典方剂,现代常用于肺脓肿、肺炎球菌性肺炎、支气管炎、百日咳等疾病的治疗。随着现代临床研究的深入,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为更好的把握经方在现代临床上的主治证及应用范围,提高其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梳理苇茎汤有关的现代医案,挖掘苇茎汤的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拓宽苇茎汤的现代临床运用思路。
方法:通过收集建国后至2018年6月之间的苇茎汤相关医案报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筛选,规范医案中涉及的病名、性别、年龄、发病地区、发病时间、舌象、脉象、症状、中药等内容。借助SPSS24.0软件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Miner”,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通过对收集的238例苇茎汤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苇茎汤证患者性别差异明显,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1∶0.46。
(2)苇茎汤证患者年龄以10岁以下比例最高(22.51%),其次发病比例较高的是31~40岁(18.18%)、21~30岁(17.31%)、41~50岁(15.58%)之间的成年人。50岁以上人群发病比例较低。
(3)苇茎汤证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发病地区多集中于华东(28.50%)和华中(28.50%)地区,其次是华南(14.49%)、华北(10.75%)、西南(9.81%),西北与东北分别占6.07%与1.87%。
(4)苇茎汤证发病最集中的季节是夏季(30.57%)与春季(28.50%),秋冬季节寒冷,发病率相对偏低,季节性差异比较明显。
(5)苇茎汤加减主治50种中医疾病,占统计总数比例最大的是肺痈(18.6%),其次是肺炎喘嗽(8.1%),超过平均频率的常见疾病有鼻渊、肺热病、咳嗽、顿咳、悬饮、肠痈、肺络张、久咳、肺咳,以及儿科疾病等多集中于肺系病症;75种西医病名中肺脓肿占比最多(17.90%),其次为大叶性肺炎、咳嗽、脓胸、百日咳、胸腔积液、以及各种气管支气管炎症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各类鼻炎以及各类脓肿亦常见。
(6)苇茎汤证的临床症状包含了277种之多,其中主要症状为口干渴、烦躁、呼吸喘促、吐腥臭痰、尿黄、大便干燥(秘结)、纳呆、胸部胀闷、神疲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7)苇茎汤证病机为热毒蕴肺、痰热壅盛;关键点为“热”。
(8)苇茎汤证的舌象分析。舌质方面:红舌(60.22%)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青紫舌(8.84%)、淡红舌(8.29%)、绛舌(7.18%);舌苔方面:所占比重由高至低依次为,黄苔(36.03%)、腻苔(24.75%)、薄苔(12.50%)、白苔(11.02%)、厚苔(7.35%)。
(9)苇茎汤证复合类脉象以滑数(35.82%)、弦数(9.45%)为主,单一类脉象以滑脉(4.98%)、数脉(4.98%)最为常见。所有脉象拆分后统计发现频率由高至低的脉象关键词依次为为数脉(36.57%),滑脉(27.36%)、细脉(11.19%)、弦脉(11.19%)等。
(10)苇茎汤证加味药主要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为主,包括葶苈子、黄芪、北沙参、柴胡、半夏、连翘、金银花、栝楼、桑白皮、浙贝母、败酱、大黄、蒲公英、鱼腥草、黄芩、甘草、桔梗等。
(11)加味药“四气”以寒性(30.32%)、平性(19.68%)、温性(19.15%)、微寒(17.02%)为主;“五味”以苦味(29.55%)、甘味(28.87%)、辛味(20.62%)为主;归经以肺(23.60%)、肝(15.89%)、胃(15.42%)、脾经(13.08%)为主。
结论:基于数据挖掘对苇茎汤证治规律的研究,发现苇茎汤具有清热、化痰、排脓之效,临床多用于口干渴、烦躁、呼吸喘促、吐腥臭痰、尿黄、大便干燥(秘结)、纳呆、胸部胀闷、神疲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同时研究发现临床上适用于苇茎汤的少部分患者兼有正气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寒怕冷、咳喘、纳呆、神疲乏力、痰色白、胁痛、胸部闷痛、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消瘦、呕吐、吐痰、渴不欲饮、大便溏薄等,这与《备急千金要方·肺痈第七》:“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喘不得卧”“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描述基本吻合,为苇茎汤临床运用拓宽了适应范围。
方法:通过收集建国后至2018年6月之间的苇茎汤相关医案报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筛选,规范医案中涉及的病名、性别、年龄、发病地区、发病时间、舌象、脉象、症状、中药等内容。借助SPSS24.0软件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Miner”,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归纳总结。
结果:通过对收集的238例苇茎汤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苇茎汤证患者性别差异明显,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1∶0.46。
(2)苇茎汤证患者年龄以10岁以下比例最高(22.51%),其次发病比例较高的是31~40岁(18.18%)、21~30岁(17.31%)、41~50岁(15.58%)之间的成年人。50岁以上人群发病比例较低。
(3)苇茎汤证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发病地区多集中于华东(28.50%)和华中(28.50%)地区,其次是华南(14.49%)、华北(10.75%)、西南(9.81%),西北与东北分别占6.07%与1.87%。
(4)苇茎汤证发病最集中的季节是夏季(30.57%)与春季(28.50%),秋冬季节寒冷,发病率相对偏低,季节性差异比较明显。
(5)苇茎汤加减主治50种中医疾病,占统计总数比例最大的是肺痈(18.6%),其次是肺炎喘嗽(8.1%),超过平均频率的常见疾病有鼻渊、肺热病、咳嗽、顿咳、悬饮、肠痈、肺络张、久咳、肺咳,以及儿科疾病等多集中于肺系病症;75种西医病名中肺脓肿占比最多(17.90%),其次为大叶性肺炎、咳嗽、脓胸、百日咳、胸腔积液、以及各种气管支气管炎症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各类鼻炎以及各类脓肿亦常见。
(6)苇茎汤证的临床症状包含了277种之多,其中主要症状为口干渴、烦躁、呼吸喘促、吐腥臭痰、尿黄、大便干燥(秘结)、纳呆、胸部胀闷、神疲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7)苇茎汤证病机为热毒蕴肺、痰热壅盛;关键点为“热”。
(8)苇茎汤证的舌象分析。舌质方面:红舌(60.22%)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青紫舌(8.84%)、淡红舌(8.29%)、绛舌(7.18%);舌苔方面:所占比重由高至低依次为,黄苔(36.03%)、腻苔(24.75%)、薄苔(12.50%)、白苔(11.02%)、厚苔(7.35%)。
(9)苇茎汤证复合类脉象以滑数(35.82%)、弦数(9.45%)为主,单一类脉象以滑脉(4.98%)、数脉(4.98%)最为常见。所有脉象拆分后统计发现频率由高至低的脉象关键词依次为为数脉(36.57%),滑脉(27.36%)、细脉(11.19%)、弦脉(11.19%)等。
(10)苇茎汤证加味药主要以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为主,包括葶苈子、黄芪、北沙参、柴胡、半夏、连翘、金银花、栝楼、桑白皮、浙贝母、败酱、大黄、蒲公英、鱼腥草、黄芩、甘草、桔梗等。
(11)加味药“四气”以寒性(30.32%)、平性(19.68%)、温性(19.15%)、微寒(17.02%)为主;“五味”以苦味(29.55%)、甘味(28.87%)、辛味(20.62%)为主;归经以肺(23.60%)、肝(15.89%)、胃(15.42%)、脾经(13.08%)为主。
结论:基于数据挖掘对苇茎汤证治规律的研究,发现苇茎汤具有清热、化痰、排脓之效,临床多用于口干渴、烦躁、呼吸喘促、吐腥臭痰、尿黄、大便干燥(秘结)、纳呆、胸部胀闷、神疲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同时研究发现临床上适用于苇茎汤的少部分患者兼有正气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寒怕冷、咳喘、纳呆、神疲乏力、痰色白、胁痛、胸部闷痛、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消瘦、呕吐、吐痰、渴不欲饮、大便溏薄等,这与《备急千金要方·肺痈第七》:“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喘不得卧”“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描述基本吻合,为苇茎汤临床运用拓宽了适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