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黄土汤源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为治疗“远血”的代表方剂,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该方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类疾病。该方病机主要为“脾阳虚,脾不统血”,但其同时包含气虚类症状。现代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扩展了该方的应用范围,且取得不错疗效。虽然该方有大量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但缺乏整体形式的文献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现代黄土汤医案,结合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其治疗规律,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主要资料来源为近四十年(1978—2018)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医案报道和部分名家医案,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收集医案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病程、症状、舌象、脉象、治疗疾病和用药情况。对收集信息进行规范整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和关联关系规则统计方法,对黄土汤医案资料进行分析,明确黄土汤的治疗范围、临床症状指征和加减用药规律。
结果:
黄土汤的一般发病规律:发病人群性别差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发病时间以2月至4月较多,其他发病时间差异不大,病因主要以先天不足和久病体虚为主,同时和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有关。辨证规律:主要症状为疲乏、神疲、四肢不温、头晕、面色苍白、面色萎黄、食少、黑便、大便溏薄、少气、心悸、便血、畏寒、胃脘痛;舌象主要为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苔;脉象为脉沉细无力和脉细弱;中医主要治疗病证以血证、妇科疾病和脾胃系疾病为主,具体疾病为便血、崩漏、紫癜、吐血和泄泻等;西医主要治疗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具体疾病为消化道出血和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及鼻衄等。用药规律:每个医案平均使用原方药物5.9味,加味药物3.6味,加味药物共101种,包括补虚药、止血药、收涩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主要加味药物为党参、炮姜、熟地、黄芪、当归、白芍、三七、仙鹤草、地榆和人参。
结论:
黄土汤证的病机关键是脾阳虚,可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过度劳累以及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虚寒,脾不统血。
临床上黄土汤应用范围广泛,使用条件不必拘泥于有出血症状的疾病,适用于一切以脾胃虚寒为病机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
黄土汤源于张仲景之《金匮要略》,为治疗“远血”的代表方剂,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该方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类疾病。该方病机主要为“脾阳虚,脾不统血”,但其同时包含气虚类症状。现代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扩展了该方的应用范围,且取得不错疗效。虽然该方有大量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但缺乏整体形式的文献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现代黄土汤医案,结合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其治疗规律,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主要资料来源为近四十年(1978—2018)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医案报道和部分名家医案,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收集医案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病程、症状、舌象、脉象、治疗疾病和用药情况。对收集信息进行规范整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和关联关系规则统计方法,对黄土汤医案资料进行分析,明确黄土汤的治疗范围、临床症状指征和加减用药规律。
结果:
黄土汤的一般发病规律:发病人群性别差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发病时间以2月至4月较多,其他发病时间差异不大,病因主要以先天不足和久病体虚为主,同时和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有关。辨证规律:主要症状为疲乏、神疲、四肢不温、头晕、面色苍白、面色萎黄、食少、黑便、大便溏薄、少气、心悸、便血、畏寒、胃脘痛;舌象主要为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苔;脉象为脉沉细无力和脉细弱;中医主要治疗病证以血证、妇科疾病和脾胃系疾病为主,具体疾病为便血、崩漏、紫癜、吐血和泄泻等;西医主要治疗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具体疾病为消化道出血和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及鼻衄等。用药规律:每个医案平均使用原方药物5.9味,加味药物3.6味,加味药物共101种,包括补虚药、止血药、收涩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主要加味药物为党参、炮姜、熟地、黄芪、当归、白芍、三七、仙鹤草、地榆和人参。
结论:
黄土汤证的病机关键是脾阳虚,可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过度劳累以及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虚寒,脾不统血。
临床上黄土汤应用范围广泛,使用条件不必拘泥于有出血症状的疾病,适用于一切以脾胃虚寒为病机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