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社会性动物,当人的沟通方式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必然也将随之变化。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传媒结构、话语权框架、社会交往结构和公共领域。微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关于微博用户的自我特征、互动机制、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认为,对微博的理解和阐释,需要脱离技术的视野,回到社会运行的根本法则,用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来做全面、深入的勾勒。米德、戈夫曼、柯林斯的符号互动理论都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在个体自我、社会结构与群体心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两者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本文以符号互动论为理论框架,从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的互动方式入手,解析微博互动方式中存在的互动仪式链如何形塑个体自我、社会结构和群体心理的社会心理过程。与传统互联网互动方式相比,微博互动具有典型仪式互动的特征。微博发布、关注、转发、评论四大功能是人际互动的“姿态”会话,微博互动是人际连接的新方式。微博姿态会话为共同在场、共同关注提供了条件。微博互动中孕育着巨大的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很容易转变为符号资本,通过有节奏的连带活动,如转发、评论,形成互动仪式链条。微博将信息互动、人际互动、社交网络整合在一起,产生了“群体集会”的效果:我知道他人的姿态、他人知道我的姿态、我知道他人知道我的姿态、他人知道我知道他的姿态。通过姿态的相互知晓,个体身上激发出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在互动中产生群体符号(神圣物)。微博成将传统互联网中呈现一盘散沙的匿名用户“聚集”起来每一次转发、评论都如同广场上聚集的人群在振臂高呼,共同的情感能量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感,维护公平正义。微博互动是以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为核心的仪式互动,这种仪式互动对个体自我、社会结构和群体心理产生影响。“客我”表现出馈赠与分享精神、协作精神、道德自我的增强,“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形成以馈赠、分享、协作为特征的“熔炉自我”,在“主我”中产生的结果就是同情和扮演他人能力的增强,道德自我增强,民主人格日趋形成。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其互动方式将大众传媒由传播时代带入交流时代。微博仪式互动中,群体的情感能量从明星转向草根,大众文化正日益瓦解着原有的“趣味”划分,专业化、高雅的“合法趣味”开始让路于平民达人,专业、高雅让位于平民主义、理想主义。同时由共同关注、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本形成的微博互动仪式链条实现了对科层制的驯化。在微博中,个体与机构的不对等关系被极大改观。微博互动中的互动仪式的链条被极大地压缩,社会的等级结构也在日益趋向扁平化。在微博等社会性媒体出现之前,互动仪式类型与群体规模的矛盾使得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时刻会产生。与传统互联网互动方式相比,微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群体规模与群体互动类型的矛盾,群体理性成为可能。通过对微博互动仪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微博互动方式所具有的自我澄清、智慧叠加和情感叠加有利于群体理性的生成;通过对“讲台式”互动仪式与“圆桌式”互动仪式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微博互动与群体理性关系。微博的自我澄清、智慧叠加和情感叠加机制与互动仪式类型结合使群体理性的形成成为可能。研究、揭示微博互动中的仪式链条以及互动仪式的类型,有助于加深对“人人时代”微博互动中人际链接这一特点的认识,为有效利用微博互动,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健设,开展社会心态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