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某些地区家兔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黄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史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兔球虫病是养兔业的大敌,各种月龄的家兔均能感染发病,尤其是对3月龄以下幼兔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率为50%-90%,死亡率20%-30%。家兔在各个季节都可能感染发病,温暖、潮湿季节或环境,球虫病发病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30%-100%。为掌握目前河南省家兔球虫病的流行动态及种类分布,笔者2007年10月到2008年6月对河南省部分种兔养殖场球虫感染情况及其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区球虫感染率均很高,养殖场感染率为100%(8/8),总感染率达到64.59%(693/1073),作者按断奶前,1-3个月龄,4-6个月龄,7-12个月龄,1年以上6个年龄段进行划分以统计不同年龄的球虫感染率,其结果分别为67.12%(49/73),76.03%(184/242),59.87%(282/471),65.22%(150/230),49.12% (28/57)。从家兔的品种来看,獭兔的感染率为62.79% (297/473),肉兔的感染率为85.90% (329/383),长毛兔的感染率为30.88% (67/217)。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艾美耳球虫11种,即微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exigua),盲肠艾美耳球虫(E.coecicola),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肠型艾美耳球虫(E.intestinalis),梨形艾美耳球虫(E. piriformis),新兔艾美耳球虫(E.neoleporis),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穿孔艾美耳球虫(E.perforans),无残艾美耳球虫(E.irresidua),中型艾美耳球虫(E.media),大型艾美耳球虫(E.magna)。为了解黄艾美耳球虫的内生发育史,首先培育无球虫兔,然后应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取E.flavescens,感染无球虫兔扩增卵囊数量,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纯种E.flavescens卵囊。将23只无球虫兔编号为1-23号,1-8号每只经口接种E.flavescens卵囊440×104,9-14号每只经口接种剂量为50×104,15-22号每只经口接种剂量为20×104,23号为空白对照。1号在感染后6小时剖杀,2号在感染后12小时剖杀,此后每间隔12个小时按编号顺序剖杀一只试验兔,取各个肠段样品,制作粘膜涂片和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研究黄艾美耳球虫的内生发育史,黄艾美耳球虫(E.flavescens)共进行4代裂殖生殖和1代配子生殖,从成熟裂殖子的形状和裂殖体中所含的裂殖子的数量多少分析,每一代裂殖生殖阶段均可能出现两种类型的裂殖体。感染后6-24小时,在十二指肠固有层的组织切片中,十二指肠粘膜涂片中均观察到少量的子孢子,形状不规则,在粘膜涂片中呈香蕉形,子孢子平均大小为17.3×4.7μmm。感染后60-72小时为第一代裂殖生殖,寄生部位在空肠的绒毛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中,裂殖体可分为粗型和细型两种,粗型裂殖体含2-4个裂殖子,且裂殖子形态较粗短,平均大小4.7μm×2.1μm,细型裂殖体含8-18个裂殖子,且裂殖子形态呈细长状,平均大小11.1μm×1.5μm,感染后84小时进入第二代裂殖生殖时期,主要寄生于盲肠和结肠的肠腺上皮细胞中,第二代粗型裂殖子大小平均为5.3μm×1.8μm,细型裂殖子为10.3×1.7μmn,第三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96-120小时,主要在盲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第三代粗型裂殖子大小平均为5.1μm×1.6μm,细型裂殖子为10μm×1.4μm,感染后144-153小时是第四代裂殖生殖时期,裂殖体主要集中于盲肠和结肠的肠腺上皮细胞中,第四代粗型裂殖子大小平均为4.2μm×1.4μm,细型裂殖子为7.5μm×1.2μm。感染后117小时,黄艾美耳球虫第四代裂殖子侵入新的宿主细胞或在原寄生细胞内开始有性生殖。第四代裂殖子中一部分在细胞中发育成小配子体,另一部分则发育成大配子体。随着进一步的发育,大配子体细胞逐渐增大,其胞浆颜色也随之逐渐变淡,同时出现愈来愈多的界限清晰的嗜酸性脂滴样颗粒(囊壁形成体即成囊颗粒的前体),这些颗粒先是分散于细胞质中,随后逐渐向细胞限制膜移动,至成熟时,红色的颗粒基本都已经聚集到了限制膜的内层,细胞内只剩有淡红色的颗粒。在发育过程中,大配子体中有一个紫红色的核位于细胞的中央,核的中央还有一个暗色的核仁。成熟的大配子体23.4μm×24μm。早期的小配子体细胞质呈紫红色,随着进一步的发育,小配子体开始增大,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界限清晰的紫色核,早期小配子体不易与裂殖体区别,当发育成多核体后,核仁变得不明显,易于区别。在多数的小配子体中,这些核逐渐向限制膜移动,细胞中央只有少量的核及紫红色的絮状残体。大配子体与小配子体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核大,核仁明显,后者核仁不明显,核小。随着发育的进程,成熟的小配子从小配子体中游离出来,成熟小配子呈香蕉形,游离于带虫空泡内,头端为顶体,其下为基粒,两根鞭毛附着于基粒上。成熟的带鞭毛的小配子从小配子体中游离出来后,开始主动寻找成熟的大配子体,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子。原来聚集与大配子体限制膜内层的成囊颗粒开始聚合形成卵囊壁。小配子则形成卵囊的核。感染后201-215小时,在盲肠和结肠的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卵囊。感染后9-10天卵囊开始排出。内生发育具有典型的寄生部位特异性。子孢子侵入小肠腺上皮需白细胞的介导。子孢子系主动侵入白细胞并在其内发育成为球形的滋养体,进而被转运至腺上皮内开始裂殖生殖。黄艾美耳球虫感染后引起的肠粘膜损伤主要发生于感染后177小时。绒毛大片脱落,结缔组织裸露。
其他文献
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学语文,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新理念指导下课程改革中,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为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的奥秘,主动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就显得更为重要。  1.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读好课文必须对课文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就是说教
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新一轮的课改不仅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在课程设计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则是其中主要的目标之一。  一、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教师的教,
摘 要: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有效的对话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对话教学 语言风格    我们都认识“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吧?他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还处在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兴趣进行。关于兴趣学习,许多中外教育家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论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方面,注重导入课文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全情投入等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积极性 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是顺应人性中那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不断激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意识、求新求变的渴望和刨根问底的热情,这是实施探究学习的最根本策略,也是切实发展学生语言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
能力的培养是训练口语的表达,学习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它不同于口头作文。所以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因此,我平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的。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1抓好朗读和背诵。我们常常看到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平时在教师的示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