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桂林市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和综合国力上。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达的文化产业既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又能带来巨大的文化影响和长远的社会效益,是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依靠文化产业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巨额收益,在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都牢牢把握着话语权;在中国,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发展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初见成效,但出现了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东西部,体现在城乡,更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文化产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再做进一步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现代化、国际化传播。本文以文艺学、文化产业学、传播学、美学的视角,引入舆论领袖、受众、审美、文化贴现、文化资本等理论,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以桂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文章归纳了桂林文化演艺的发展概况、创新元素、存在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桂林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为出发点,得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此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与繁荣的研究目的。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桂林文化演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优质民族文化IP、明星艺人的叠加效应以及官方对夜间经济支持等优势,梳理了桂林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并由此归纳了桂林文化演艺发展的典型模式:山水实景、主题公园、剧院剧场。第二部分论述了桂林文化演艺的创新元素。桂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属地分布着壮族、回族、苗族、瑶族、侗族等二十余个少数民族,文化演艺产业的发展既有资源分散的先天不足,又有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应对全球文化浪潮的冲击,值得深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桂林为了打破文化演艺的发展僵局,融入了数字技术、沉浸氛围、本土符号、生态理念多种创新元素,助力文化演艺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桂林的“文化生意”模式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及文化产业。然而,这种文化生意模式也暴露了少数民族文化演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针对桂林文化演艺的典型模式别提出了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刻、文化贴现未细分受众和原创力和文化再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则紧扣前文指出的问题,给出桂林文化演艺产业未来的优化提升策略,一方面可以为其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当地文化产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提供参考,使其有所规避。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进步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创造力、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只有大力创新,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代审美相缝合,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其内涵,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创造陌生化、差异性的体验,才能逐步树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化广泛地被传播和接受。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实践的研究可以丰富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引入传播学和美学的视角则打破了原有文化产业研究的思路,不仅体现着文艺理论的实践性指导意义,还具有跨学科的启示。
其他文献
“对于意识形态的抵抗”问题是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视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伯格的视觉理论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观看的意识形态”,二是“对于意识形态的抵抗”,而在“抵抗意识形态”方面,伯格格外看重摄影的抵抗。他认为摄影的出现改变了观看方式。探究摄影对于意识形态的抵抗,既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又具有现实意义。  伯格视觉理论的核心是:艺术品不可避免地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
学位
本文以河北省迁安市12个乡镇为田野调查对象,初步描写该地区的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借助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语音特点进行尝试性解释。本文将分为六个部分对迁安方言进行描写:第一章对迁安市的地理位置、人口迁移和历史沿革进行了整体介绍,同时对迁安方言研究现状并介绍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进行了综合论述。文章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描写迁安方言东、西区的语音特点并附代表点音系;第二章从声母入手,描写迁安方
学位
杭州驻防地处江南地区,是清代直省驻防体系中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驻防地点。它于顺治初年建立,随清朝结束而消亡。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旗人群体与汉城人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随着杭州驻防旗人与汉城社会的深入交往,杭州所具有的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也吸引了驻防旗人的揣摩与学习。杭州驻防旗人纷纷以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留下了丰厚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表达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
学位
契丹源出东胡,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10世纪初,契丹人仿造汉字笔画先后创制使用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与汉字并行于辽境内。金灭辽后,契丹文字被继续沿用至金明昌二年(1191),总行用时间长达270余年。至元末明初,契丹字成为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契丹文字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契丹文帝后哀册的重现。其中,契丹大字研究受限于其自身表意性质和资料匮乏等原因,总体研究进程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
学位
本论文是基于文献《三合语录》创建的多语平行语料库进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搭建了文献管理平台,实现了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为一体的研究。《三合语录》是道光十年(1830)刊行的一部由满、蒙古、汉三语对照而成的教科书。该文献主要记录了满八旗子弟的日常会话,文本反映了当时交谈双方的情感、情态、不同的谈话语气和言语行为等。它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都属于语言的人际功能特性。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
学位
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解决敖德斯尔研究当中未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为研究目的,运用文本研究方法,重新解读敖德斯尔小说,试图拓展蒙古族作家研究领域。  论文由绪论、正文(第一至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等五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互文性研究的视角,对敖德斯尔小说中的各种互文现象进行了探讨。论文围绕自涉互文性、与汉文学的互文性以
学位
蒙古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口语音位和字符之间有对应的关系。传统蒙古文,自创制以后其文字系统本身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蒙古口语本身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蒙古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长元音和复合元音的书面字符组合及其读音对应关系、书面词末尾的大部分短元音在口语中的脱落、口语中的辅音结合构成复辅音而引起音节数的变化、元音和谐律、附加成分的口语读音与位于其前面的词末尾音节读音之间的变化等。
学位
“水墨”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哲学基础,儒、释、道三者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传统水墨绘画艺术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这三家哲学思想的互融互渗又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体面貌。从已经发掘的汉墓壁画中可以得知,中国水墨画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唐、两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唐以前中国画是以彩绘为主的彩绘时期,随着文人阶层审美思想的变化,出现了以王维、张璪等人为代表的以破墨、泼墨为主要技法的水墨画,并产生了“水
学位
明代的楚辞学研究处于蓄势继兴的时期,其呈现出来的研究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后世楚辞学人进行思考探究。因而,以明代的楚辞学特点与问题二者为研究对象来进行一番论述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故文章共分为研究综述、正文、余论三个部分。  研究综述主要是对前人关于明代楚辞学的研究内容做收集整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从楚辞学史的角度纵观明代楚辞学,这种研究形式以专著居多。第二则是针对明代某部具体
学位
弹幕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虽缘起于二次元文化,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走向大众化和主流化,并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直播、电子书阅读、在线教育等各个领域。弹幕凭借虚拟共时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媒介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并催生了独特的弹幕文化,改变了年轻一代的兴趣结构、观看状态、社交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可见,对弹幕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媒介环境学派第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