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1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调控及ATO对其作用初探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ueq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高异质性及高死亡率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约8%的AML患者存在EVI1基因的高表达,并且预示着不良预后且治疗过程中对化疗药物不敏感。EVI1基因所处的3q26易产生染色体的断裂,并形成t(3;21)(q26;q22)Runx1-EVI1(AML1-EVI1)融合基因,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下游造血的改变进而诱导白血病的发生及发展。虽然多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EVI1单基因的作用,但它对造血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并且EVI1基因、AML1基因与AML1-EVI1融合基因的作用关系与差异更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体外利用白血病人细胞株探究EVI1对造血调控因子的影响,在体内建立转基因EVI1与转基因AML1斑马鱼品系,研究上述基因对造血的调控,并探讨白血病治疗药物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在体内外对造血因子调控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验中的发现,探讨了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心脏毒性与其保护剂右丙亚胺(Dexrazoxane,DZR)的作用与机制,为临床上个体化合理治疗白血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新的思路。实验方法:体外实验选取EVI1基因高表达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THP-1,利用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FQ-PCR)检测EVI1基因及造血转录因子GATA1、GATA2、RUNX1、MPO、LM02、C-MYB、PU.1与SCL的mRNA相对表达量。之后分别以1μM、3 μ M、5 μ M的ATO溶液处理THP-1细胞株,并再次利用RFQ-PCR检测EVI1基因及造血转录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体内实验利用人源AML1-EVI1融合基因中的AML1基因及EVI1基因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质粒To12-AML1与To12-EVI1,分别显微注射至单细胞期斑马鱼胚胎中,筛选成功表达目的基因的F0代(Founder)并将其培养至性成熟,并与AB系野生型斑马鱼(WT)交配产卵后产生 F1 子代(分别为 To12-EVI1-EGFP:TE;To12-AML1-EGFP:TA)。经鉴定成功表达相应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中与野生型斑马鱼对照,在斑马鱼发育至1dpf、3dpf与7dpf时检测上述造血转录因子的表达。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18hpf时分别加50 μ M与100 μ M的ATO溶液,在同样斑马鱼发育至1dpf、3dpf与7dpf时检测相同造血转录因子与EVI1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后,本研究选择24hpf的AB品系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0,1.84μM,18.40μM,36.80μM,46.00μM,55.20μM,64.40μM,73.60μM,82.79μM,91.99μM阿霉素中,选择心脏毒性表型明显的阿霉素浓度64.40μM,联用或不联用右丙亚胺48h,右丙亚胺浓度分别为130.47μM,260.93μM。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72hpf时显微镜观察心血管系统形态学改变,记录心率变化。并分别抽提斑马鱼胚胎RNA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及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本实验在体外利用高表达EVI1基因的细胞株THP-1与正常人单核细胞通过RFQ-PCR的方法证实EVI1基因在体外可上调GATA2与CMYB基因的表达,并下调GATA1、RUNX1、MPO、LM02、PU.1与SCL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且,ATO对EVI1基因的下调作用有着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对于其他转录因子皆有下调作用。另外,体内实验部分,本实验成功构建了高表达人源EVI1与截短型AML1基因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TE与TA,并培养到F1代。实验证实EVI1基因高表达的斑马鱼有很严重的表型,并且对上述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TO处理的TE品系斑马鱼可以降低EVI1基因的表达,并减轻其对GATA2的上调。对于药物心脏毒性部分的研究发现随着阿霉素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出现了如胚胎发育畸形、心包水肿等改变且死亡率升高,联用右丙亚胺组可有效挽救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的毒性作用并显著提升胚胎生存率。联用130.47μM、260.93μM右丙亚胺分别将存活率由35%提升至90%、88.3%(p<0.001)。通过 RT-PCR 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 nkx2.5、cmlc2、amhc、vmhc,未发现显著改变。对氧化抗氧化指标的检测发现66.40μM浓度阿霉素可致斑马鱼胚胎MDA水平显著上升(p<0.001),SOD活性明显下降(p<0.001),右丙亚胺可有效清除MDA并恢复SOD活性。结论:本实验通过体外与体内的方法,选择与构建了EVI1基因高表达的模型,发现EVI1基因可以上调GATA2的表达,并间接影响其他造血转录因子促进原始细胞增殖并对髓系、红系的分化成熟起抑制作用。ATO可特异性下调EVI1基因的表达并减轻GATA2转录因子的激活。并且成功建立了斑马鱼评价心脏毒药物的模型。
其他文献
由于无线网络的带宽资源有限,因此资源分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无线领域的技术难题,它直接关系到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与传统的无线网络相比,资源调度不均衡的问题在复杂多变的
追星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邓丽君、陈景润,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张海迪、三毛、刘德华……这些人的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追星印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愈渐发达,新闻媒体不断作出一些关于高中生错误追星造成严重危害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开始对高中生追星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追星现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齐齐哈
学位
前言与背景:先天性中耳畸形发生率为1/11000-15000,其诊断并不容易。目前鼓室探查术是明确先天性中耳畸形的金标准。术前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如何在术前准确评价中耳发育状况,对手术的规划及术后听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传统多层螺旋CT无法清晰显示听小骨。常规薄层高分辨率(HRCT)的横断位、冠状位图像能够较好分辨听小骨,却很难在同一层面上完整显示任一听小骨完整细节。特别对砧骨豆状突、砧蹬关节、镫骨头
玉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产量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作为一种模式植物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玉米籽粒发育缺陷(defective kernel,dek)突变体中,相关基因突变严重影响了籽粒的正常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解析这类基因的功能对了解种子发育机制和推进作物育种研究有重要意义。植物细胞器mRNA的剪接需要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PPR)蛋白的参与,
本研究以新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基础,从物理课程目标中关于核心素养新的提法和学业评价的改革中确定研究方向。致力于在物理观念、学习进阶、学业质量水平、物理学科特点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结论建构物理观念学习进阶层级模型,作为高中生物理观念水平的定量化研究依据。编制用于高中生物理观念水平定量测量的测评工具,实施测量,得出研究结论。以此为基础反思学校对高中生物理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成效与不
目的:为明确TM4SF1在胰腺癌转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检测在PANC-1和AsPC-1中,TM4SF1通过调节DDR1促进胰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方法:在PANC-1及AsPC-1细胞中,
【目的】:创建疼痛伴肿瘤的大鼠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疼痛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抗癌痛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
亚麻芥[Camelina sativa(L.)Crantz]是一种具有优良性状的油料作物。亚麻芥种子中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并且因为其脂肪酸组成适宜人体健康,所以人体长期食用亚麻芥油制品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及一些低密度的脂蛋白,保证心血管健康,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发展潜力。脂肪酸脱氢酶(fatty acid desat urase-2,FAD2)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过程中催化油酸及亚油酸向亚
本文以《沱川余氏乡约》和《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等为主体分析文本,辅以方志、族谱、文集和档案等史料,在梳理明清婺源讲约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考察了明万历朝婺源士绅余懋衡的讲约活动和清道光朝教谕夏炘的讲约实践,探析了明清婺源乡村讲约活动的实际状态和历史演变,揭示了明清士绅、地方官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机制。讲约是明清乡约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婺源讲约大致起始于明嘉靖年间,一开始由知县组织,随后余懋衡等士绅亦积
LYQ-1124为重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与B淋巴细胞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B细胞溶解,拟用于治疗复发或耐药的滤泡性中央型淋巴瘤、先前未经治疗的CD20阳性III-IV期滤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