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很多描写城市繁华的作品,学界的研究是多角度的,但是以繁华为主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清中期徐扬以苏州为描摹对象创作了一幅长卷《姑苏繁华图》,本文对该画卷进行文本分析,提出“繁华景象是一种艺术建构”的观点,对画卷中繁华景象的营造从整体把握到具体细节的表现进行详细的探讨,进而对繁华建构的意义,即画卷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功能和审美功能进行挖掘。通过“繁华景象是一种艺术建构”为《姑苏繁华图》创造一种新的剖析角度和解读方式,这是本文的旨趣所在。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姑苏繁华图》的创作背景、基本信息、创作年代、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流传经过与收藏等图像志信息进行了挖掘。第一节画卷的创作背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与当时社会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的发展有关;二是与中国自宋代以来便有创作风俗长卷的传统有关,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让宫廷画家绘制这种形制的作品;三是与徐扬既是宫廷画家又是江南文人的身份有关。第二节画卷的作者主要从身世溯源、晋升路径、宫廷画家、相关作品、擅长领域、文学素养等方面对身份信息进行了深度挖掘。第三节对画卷的题目、年代和呈现的季节进行了考证,对画卷描写的范围和展现的意指做了简要介绍,并对画卷的内容特点进行了分析。第四节对画卷的流通与收藏进行了信息的挖掘。第二章是对画卷的内容进行剖析,最开始先对“建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然后在第一节中讨论了“繁华景象是一种艺术建构”的问题,就画卷的命名、画卷中题材内容的呈现和对题材内容的规避等方面阐释为什么说繁华景象的呈现是一种艺术建构。第二节就繁华建构了哪些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作者对繁华景象的表现呈现出日常生活节日化的特点,对节日化的定义、定义的原因、节日化的特征和表现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三节对画卷中呈现出的物质景观多样化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先对思想史和哲学史中对“物”的观念的变化进行梳理,再结合史料说明当时的江南相比其他地区确实比较富裕,然后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总结出画作中店铺繁荣景象的呈现实际上是采用了集中化处理的手法,对这种处理手法(对物的丰冨性呈现)与繁华景象的建构的关系进行阐释,最后对这样建构的原因、目的和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针对繁华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画卷在对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方面呈现出繁而有序的特点,所以第一节就画面构图形式中体现的主宾、开合、呼应、虚实、藏露等关系进行了举例分析。第二节就建构繁华景象的艺术手法进行讨论。针对画卷呈现出的细节表现精细化、场面表现全景化、生活情景集中化和财富表现直观化等特点进行了画面分析。在此节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该画卷分别与张择端本与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图本比较,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第四章在承接前两章图像文本分析之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针对《姑苏繁华图》进行再深一个层次的探究,即画卷的功能性探究或者说是画卷背后的意义分析。本文提出该画卷的功利性意义与审美意义并驾齐驱的观点,并从政治意涵和审美意涵两个层面,主要就满足统治者政治成功之欲望的功用、对地方政治和地方文化的宣传功用、审美意趣世俗化、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形式化和审美心理的通感作用等方面,对繁华建构的意义进行分析。结语部分针对在分析“繁华景象是一种艺术建构”的过程中发现的画卷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结合当时史料文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者在《姑苏繁华图》中所建构的繁华世界,并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客观写照,这样的建构并不是作者所说的“图写太平”,而是为了“粉饰太平”。主要从三条脉络进行论证,一是就画卷营造出盛大的物质奇观,使日常生活呈现出节日化、物质景观多样化等特点,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二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的规避,与文献史料的记载不符,如画卷中的城防建设、官员作风、嫖娼赌博的社会风气等;三是关于乾隆帝南巡与民生的矛盾问题的探讨。最后,就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理论上繁华主题的可拓展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