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DNA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ρSK-Hep1的建立及其表型改变的观察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功能不全是肿瘤细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研究表明,正常细胞与转化细胞之线粒体存在显著差异;将肿瘤细胞质与正常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可能表现肿瘤源性特征,提示细胞质成分可能参与了肿瘤恶性表型的形成。线粒体是细胞质重要成分之一。线粒体DNA(mtDNA)缺失和突变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且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及肿瘤进展、转移等恶性表型有关。我们以肝癌细胞株SK-Hep1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溴化乙锭培养诱导20代后,成功的建立了mtDNA缺失的细胞株p<0>SK-Hep1,在对肿瘤细胞线粒体DNA缺失的细胞株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线粒体内Ca<2+>变化与肿瘤增殖的关系;构建含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的靶向线粒体真核表达质粒,并以其转染mtDNA缺失的SK-Hep1细胞,检测线粒体基因表达状况,分析其与肿瘤表型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mtDNA损伤对肿瘤表型影响的机制。通过细胞脱核及胞质融合成功的构建了胞质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细胞质成分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平台。 目的: 1.线粒体DNA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p<0>SK-Hep1的建立及鉴定。 2.观察线粒体DNA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p<0>SK-Hep1的生物学行为与亲本细胞的差别,检测ROS和线粒体内Ca<2+>变化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探讨mtDNA损伤对肿瘤表型影响的机制。 3.构建含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基因并使其转染入p<0>SK-Hep1细胞,并对其构建的载体的生物学行为及表达进行观察及检测。 4.通过细胞脱核及胞质融合构建胞质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细胞质成分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平台。 方法: 1.线粒体DNA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p<0>SK-Hep1的建立及鉴定采用溴化乙锭(EB)诱导,PCR、Southern杂交、Nor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及营养缺陷型方法进行鉴定。 2.p<0>SK-Hep1与亲本细胞生物学行为差别的比较及其机制初步探讨以MTT法、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p<0>SK-Hep1的的生长迁移;自发光荧光仪检测细胞内ATP浓度;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0>SK-Hep1内膜电位;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0>SK-Hep1内RO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Fluo-4/ AM标记探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静息状态下p<0>SK-Hep1细胞内Ca<2+>的浓度对肿瘤表型的影响。 3.p<2+>SK-Hep1细胞线粒体功能的部分恢复与检测应用真核表达载体Pmito-RFP质粒构建含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将表达载体PCOX Ⅰ-mito-RFP转染至p<0>SK-Hep1细胞内,MTT法检测生长状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 t Ⅰ,COX Ⅰ)蛋白的表达。 4.胞质融合建立胞质体通过差速离心法制备无核的SK-Hep1胞质体细胞,应用聚乙二醇(PEG)将其与p<0>SK-Hep1细胞融合,建立胞质体。 结果: 1.p<0>SK-Hep1细胞在含EB、无尿嘧啶和丙酮酸的选择培养基中从第1天始细胞逐渐悬浮、肿胀,培养第5天以后大量悬浮死亡,且贴壁疏松,10-12天细胞完全悬浮死亡。在含尿嘧啶和丙酮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中可以正常生长增殖成单层,有少量悬浮。同期非选择培养的SK-Hep1细胞生长正常。PCR结果显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Ⅱ(cox Ⅰ、COXⅡ)及内参G3PDH在SK-Hep1细胞中均可扩增出相应的条带,p<0>SK-Hep1细胞只见内参条带的形成。Southern、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p<0>SK-Hep1细胞未见COXⅠ、COXⅡ杂交条带形成,COX Ⅰ、COXⅡ蛋白在p<0>SK-Hep1细胞中无表达。 2.p<0>SK-Hep1细胞内ATP浓度5.32nmol/mg,较亲本细胞Sk-Hep1ATP的量18.23nmol/mg明显下降(P<0.0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p<0>SK-Hep1肝癌细胞平均计数55.0,低于亲本细胞SK-Hep1肝癌细胞的平均计数65.9,相互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FCM检测细胞内ROS荧光强度,p<0>SK-Hep1细胞显著高于SK-Hep1细胞(荧光平均计数35.5 vs 15.9,P<0.01)。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亦表明,p<0>SK-Hep1细胞荧光强度明显高于SK-Hep1细胞(488.94 vs 29.58,p<0.01)。 3.成功构建了含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的重组载体Pmito-RFP-COX Ⅰ,并以其转染p<0>SK-Hep1,MTT法测定发现重组载体COX Ⅰ p<0>Sk-Hep1的生长速度快于其母本细胞株sk-Hep1,低于线粒体DNA完全缺失的人肝癌细胞p<0>Sk-Hep1,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细胞可见COX Ⅰ蛋白的表达。 4.差速离心法制备的无核的胞质体细胞经Giemsa染色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大部分细胞质呈蓝色,未见明显的胞核紫红色。聚乙二醇(PEG)将其与p<0>SK-Hep1细胞细胞融合,培养5天后,可见一些小克隆出现,杂交细胞较大,呈园形,略透明。 结论: 1.成功地构建了线粒体DNA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p<0>SK-Hep1,目前尚未见国内文献报道。除了从生长营养缺陷、PCR以及DNA水平上的Southern杂交等验证线粒体DNA是否完全缺失外,我们还从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上进行了检测,更进一步的证明了线粒体DNA完全缺失。 2.线粒体DNA缺失的人肝癌细胞株在ATP的产量、膜电位水平显著低于其母本细胞株,而活性氧的产生高于其母本细胞,可能与低氧环境有关。 3.p<0>SK-Hep1细胞内活性氧和钙离子浓度的增高可改变肿瘤细胞的表型,使得恶性程度更高,更易浸润转移。 4.成功构建了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的重组载体Pmito-RFP-COX Ⅰ,发现其生长速度快于其母本细胞株Sk-Hep1,低于线粒体DNA完全缺失的人肝癌细胞p<0>Sk-Hep1,部分恢复了线粒体的功能。 5.采用胞质融合技术,成功的构建了胞质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细胞质成分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平台。
其他文献
目的: 以慢病毒为载体、构建针对CDC25B产生干扰效果的重组质粒,为研究基因沉默前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和探讨CDC25B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在Genebank中检索目的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5对针对CDC25B基因shRNA的寡核苷酸序列。用Lipofectamine2000将表达CDC25B的pcDNA3.1-FLAG-CDC25B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36h
学位
背景: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和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白藜芦醇具有抗炎和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然而机制仍未阐明。已有的研究显示激活的Shh信号具有抗炎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白藜芦醇能增强Shh信号的激活发挥神经保护或修复作用,而白藜芦醇是Sirt1激动剂。因此,白藜芦醇是否通过Sirt1激活Shh信号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尚待阐明。因此,本研究采用离体和在体结合方
学位
目的:以提高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能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状况及心脏康复知识水平为目标,构建心脏专科护士主导的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干预计划(以下简称心脏康复干预计划),并通过类实验研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  方法:  ①采用文献分析、理论指导、专家小组讨论的方法,构建心脏康复干预计划。通过查阅文献及分析,获得构建本计划所需的基础资料。依据《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主要干预内容。聚
学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患者家照顾者在照顾患者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更加精确的照顾指导策略,建立精准高效的照顾模式提供资料基础,最终改善照顾者身心状态,提高阿尔茨海默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洛阳市各三级甲等医院及其附属社区医院进行便利目的抽样,同时结合滚雪球方式选取研究对象,样本寻找过程中严格遵循纳排标准,最终纳入27位阿尔茨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老年性痴呆模型学习记忆功能,NOS,阳性神经元和海马内AP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造模组12只,干预Ⅰ组(醒脑静低剂量)10只,干预Ⅱ组(醒脑静高剂量)10只。造模组,干预Ⅰ组和干预Ⅱ组ip D-半乳糖60 mg·kg·d(生理盐水配制)和igAlCl100 mg·kg·d(双蒸水配制),连续12周;空白对照组ip等量的生理盐水和ig
背景与目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一个全球化健康问题。而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发生率又远高于其他脑动脉闭塞;因此,MCAO在缺血性脑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M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有的梗死体积小,经治疗后可无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而有的梗死体积大,甚至最终因梗死体积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死亡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卒中中的常见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既往研究认为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导致SAH后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其与 SAH 后迟发的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 密切相关。过去的几十
目的:探讨短程小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低龄儿童重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7月到2018年7月收治的重度烧伤低龄(0-3岁)患儿28例、同龄正常儿童14例,分为试验组15例,对照组13例,空白对照组14例,失访3例。研究小剂量短程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低龄儿童的创面愈合的影响;并随访烧伤患儿烧伤后6月、12月、18月的身高、体重、骨龄
学位
目的:评估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治疗Tonnis Ⅱ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一期手术治疗Tonnis Ⅱ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8例(33髋),并与单纯Salter截骨术治疗的24例(24髋)进行比较。  结果:52例患儿均得到随访,平均26.8个月(12~64月)。末次随访时,
目的:研究重庆市城镇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流行病学状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南岸区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确定625例样本量,对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DR严重程度按照2002年国际标准分期),并填写基本信息、健康评估问卷。统计分析DR的患病率及其高危因素。  结果:625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共计509例参与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