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Aesthetics of Death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王尔德作为英国19世纪末期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快乐王子及童话集》中的死亡主题蕴含着典型的唯美主义美学。本文聚焦他的童话集,挖掘其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读者反应论的方法,结合王尔德的唯美理论和所处时代的死亡哲学,从三个方面挖掘王尔德独特的死亡美学。首先,本文从对死亡的唯美渲染和描绘,以及死亡震撼心灵的悲剧美两方面解释了童话中死亡呈现出唯美的原因:通过艺术的力量调动读者的唯美想象,化死亡的恐怖为美感。其次,讨论童话中人物自愿选择死亡归宿,或者是为了追寻生活中缺失的真爱,或者是谴责现实中的虚伪爱,从而表示了对现实中功利主义的反抗。死亡是带有唯美主义特点的反抗方式,它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束缚,使得从审美意义上探索死亡成为可能。既然死亡是对美和爱的体现和追寻,为何在童话死亡结局中总出现很多基督意象?本文最后旨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进一步细读文本,联系王尔德信仰改变的历程和他对基督形象及死亡的唯美解读,发现王尔德的基督审美主义倾向。基督意象只是一个面具,死亡所要追寻的最终信仰是爱和美,从而完成死亡的美学超越。  通过王尔德童话中死亡美学的研究,本文找到了死亡主题与唯美主义特点的内在一致性,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王尔德的人文情怀和唯美主义,同时发现唯美主义的局限性:由于特定的阶级妥协性,王尔德仍然缺乏彻底颠覆旧的思想,明确提出新的信仰内涵的勇气。虽然本文对王尔德死亡美学的研究仅聚焦在他的童话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仍希望能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摆脱死亡困顿,了解死亡美学意义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理论在西方学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代最新的理论思潮之一。90年代初以来,后殖民理论开始被陆续引入中国,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印度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电影字幕的翻译质量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原版电影的理解与欣赏,而电影字幕中影射的翻译更是不能忽视。影射是极富社会背景和浓厚文化色彩的文化专属词语,如何有效传递这些文
从文学翻译体系来讲,儿童文学的翻译还处于边缘位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对比研
4月11日至5月8日,“乙未春晓——罗剑华花鸟画展”在宁波善水阁举办,如同作者喜欢清幽的趣味,画展选择了同样清幽的场馆,安安静静的开幕。罗剑华,号映雪堂主。1964年生于浙江
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这一概念最初由MaCroskey&Baer(1985)提出,用来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MacIntyre&Charos(1996)把这一概念拓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商事制度改革的杭州范本——rn2016年,杭州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出台了《贯彻落实〈工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
期刊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幽默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它的翻译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前人已经对其翻译做出一些研究,但是几乎没有一项研究能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