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是我们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谈孔子,他的学说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他的思想在我国学术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孔子是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他的优秀思想,不仅对我们民族历代的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而且到了我国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也将继续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价值。在“和谐”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孔子思想中能促进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的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而家庭又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从个人→家庭→社会,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要建设和谐社会,就首先要造就和谐的个人与和谐的家庭。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人类在个体与群体两个维度上的最高理想。个人、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个人、家庭和谐的有力保障。在孔子那里,具备重“道”、尚“德”、守“仁”、明“义”、谨“礼”、讲“信”这些素质的君子就是和谐的个人,“诚信”、“内省”、“乐”是促进个人和谐的有效途径。孔子有关“父父子子”思想对于协调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时中权变”等内涵的“中庸”思想在个人自身和谐中、人与人和谐关系中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去审视孔子的思想,因为他的思想从某一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或带有时代局限性。对于思想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弘扬,并充分运用它来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对于糟粕,我们应当对它作认真的清理,并引导人们毫不吝惜地予以抛弃。我们应该看到孔子思想中有“和谐”的一面,也有“不和谐”的一面。一方面,孔子对道德的重视是趋于“过”了,但对科学的重视却是“不及”;另一方面,孔子对女性是带有偏见的。对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孔子的思想。挖掘孔子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理应成为研究孔子和谐思想的落脚点。人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身与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都健康,个体的身心发展才是和谐的。健康的心理才是和谐的心理,心理和谐是一种智慧的平衡,理性的平衡,它使人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对待自己。而“诚信”、“乐”对于保持个体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家庭是孩子成长、人们安居乐业的摇篮,也是消除各种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首道防线,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题中应有之义。现代人亲情的失落,呼唤着“父父子子”的回归。基于人类血缘关系的“慈”、“孝”之道,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性。使家庭富有凝聚力的“慈”、“孝”,对于创建当代和谐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助于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包括人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国家内部的关系等,“中庸”重“和谐”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倡的“和谐”有很多相通之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孔子的“中庸”理念,启示我们今天在处理两岸关系上不要走极端,而是要积极寻求一个两岸双方都能够认可接受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一个中国”原则,而离开了这个“点”,不是“过”就是“不及”,不应为我们所取。“中庸”精神在解决“两岸关系”中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只有祖国这个大环境出现了“和”的局面,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才会达到真正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