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锁骨骨折和骨不连接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锁骨临近锁骨下神经血管束等重要结构,而在钢板内固定术中,钻孔和丝攻均要求穿透对侧皮质,因此术中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因进钻过深伤及重要血管神经,造成医源性损伤。本研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对志愿者锁骨旁结构进行影像解剖学研究,精确反映志愿者锁骨和锁骨下神经血管束之间的解剖关系,依据解剖关系变化,将锁骨划分为代表性节段,进而确定每一节段在锁骨钢板内固定术中的钻孔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以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共对26名健康志愿者的双侧锁骨区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成像,扫描范围包括了锁骨全长及锁骨周围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成像角度为矢状位和冠状位。根据锁骨与神经血管束之间的解剖关系变化,锁骨被分为Section I~SectionⅢ三个节段。Section I:从胸锁关节(SJ)到N点(此点为锁骨下神经血管束走行恰好低于锁骨断面轴心时在锁骨上的投影点);SectionⅡ:从N点到喙突(CP)在锁骨上的投影点(CP’) ; SectionⅢ:从CP’到肩锁关节(AJ)。分别测量Section I~SectionⅢ每个节段中的钻孔安全深度和安全角度。在矢状位图像上用经过锁骨轴心的直线模拟钻头,钻孔安全深度即为进钻点到最近的神经血管束鞘膜距离。安全角度的测量以矢状线为0°参照线,分别测量钻头与神经血管束上极和下极相切时的角度,此即恰好可以躲开神经血管束的安全角度界值。结果:在Section I节段,钻孔安全角度为头侧方向>59.7°或尾侧方向>95.3°,安全钻孔深度为<17.0±2.4 mm。在SectionⅡ中,安全角度为<1.2°(尾侧方向)或>142.4°(尾侧方向),钻孔安全深度为36.2±12.4 mm。由于SectionⅢ中神经血管束走行于喙突水平以下,距离锁骨较远(>40mm),钻孔时发生医源性损伤的可能性小,因此没有必要对该节段的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进行测量。结论:在锁骨钢板内固定术中,我们不仅可以准确了解锁骨与锁骨下神经血管束的伴行关系,还可以参考钻孔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的范围进行操作,从而有效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了锁骨钢板内固定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