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碳排放第一大国,我国政府主动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以城市快速扩张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因而从土地利用视角开展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指导区域低碳发展,对于加快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夜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碳排放第一大国,我国政府主动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以城市快速扩张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因而从土地利用视角开展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指导区域低碳发展,对于加快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能源消费统计数据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消费碳排放估算法、LMDI因素分解模型以及STIRPAT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动态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2021-2060年三种不同发展情景下城市群尺度以及市级尺度的碳排放路径,进而探究了不同城镇化地区的差异化减排策略,以期为政府明确减排目标、科学制定区域化的减排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其次为林地;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整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001-202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交叉转化较为剧烈,主要表现在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和水体转移;耕地流失主要集中发生在太湖流域周边地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由原先在超大以及大城市聚集转为了向周边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2)200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增长幅度不断收窄,建设用地是碳源的主要贡献者,林地是重要的碳汇土地利用类型;各市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紧密相关,城市化水平高的区域碳排放增长速率较高;建设用地的聚集区以及碳排放的高值区均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即存在不同程度的集聚效应,碳排放高值聚集中心始终分布在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低值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部分南方城市。(3)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都以正效应为主,而能源利用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则以负效应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是土地利用碳排放最主要的正向驱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则具有显著抑碳作用;不同五年经济计划中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4)在三种不同未来发展情景下,长三角城市群27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至峰值再下降的排放趋势,但碳达峰出现时间先后、峰值大小与累计碳排放量大小有所差异;高速情景下的碳达峰时间大多早于基准情景,而低速情景要比基准情景晚实现碳达峰;碳达峰之前,高速情景下的碳排放量高于低速情景和基准情景,但在峰值之后,则要比低速情景和基准情景更低;高速情景下的累积碳排放量大多低于低速情景和基准情景,低速情景下则大多高于基准情景。(5)应当秉持着“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来差异化地制定减排路径和分配减排任务,从而争取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总体而言,应当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培育全民节能减排意识等方面来减少碳排放量;而对于处于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而言,其减排策略应各有侧重,共同推动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其他文献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其严重程度也不断加强,对人类安全和自然资产造成严重影响。海洋可以调节气候,是了解当前气候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领域,研究海洋的极端状况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利用SODA2.2.4月平均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寻找
随着人口经济及其资源等承灾体的暴露量迅速增加,沿海地区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的脆弱性日益严重,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脆弱性与韧性是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应对能力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当前对于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只有少数学者通过实际案例探究了脆弱性与韧性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聚焦中国沿海地区,从区县级尺度探究灾害影响下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因此,明确脆弱性和韧性之间的关系对沿海地区进行灾害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人工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灾难性天气事件(如台风)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2021年台风烟花和2022年台风梅花,研究了短期频繁台风对亚热带人工林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台风扰动背景风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调节机制。一种被称为随机森林(RF)的机器学习算法被用来识别影响碳通量的因素。RF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城市土壤作为地球土壤圈层中与人类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进入环境并在城市土壤中富集,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土壤污染物毒性强、难降解的特点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了解土壤污染物富集情况,准确识别污染物的分布与来源以及明确污染造成的风险水平是进行土壤修复与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某废弃工业用地为研究区域,通过研究区表土45个采样点得到土壤Cu、Ni、Pb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多种气态、液态和固态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环境,在土壤中进行富集,改变了水稻土土壤性质,包括水稻土磁学性质,不仅引发环境问题,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对水稻土进行快速高效地健康监测迫在眉睫,环境磁学和高光谱技术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土壤磁学参数估算提供了科学手段。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利用地统计学、多重分形法对水
森林作为全球重要的碳汇和最大碳库,增强其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青浦区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方案的先行区。因此准确估算青浦区森林碳储量,对实现森林资源有效管理规划,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样地清查方法虽然能够对森林碳储量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但是
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常态,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以其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逐步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然而,长江经济带还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长江经济带在新一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因此,实现区域协同创新是顺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选取长江经济带11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气候系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东海及毗邻的西北太平洋海域作为中国海域的一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区域,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AMU)和马里兰大学(UMD)发布的全球简单海洋数据同化系统获得的再分析数据—1871-2010年的SODA2.2.4月平均数据资料、平均海表温度、盐度、洋流数据和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2
2021年上海市印发了关于《上海市残障人士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将“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残疾人高品质生活”作为主题,而高质量的生活自然离不开对空间的长期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残障人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受身体限制,残障人士仍然处于社会边缘化的状态,尤其是在生活空间上,空间移动能力被严重压缩,“残障人士难出门”问题仍然很普遍,对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造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