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美感运作研究--艺术领域中美学再分配的三层运作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西埃赋予艺术“美学再分配”的效用,应该说这在西方美学史上并不罕见,但朗西埃政治美学的价值在于对“艺术对既有的感性分配进行打破和重组的方式”进行了独特的阐释,而国内外学界主要集中在“艺术的美学体制”的研究却忽视了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由此,论文将重点对“朗西埃政治美学的美感运作方式在艺术领域中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细化来说,要解决超越性的美感怎样体现于艺术中,艺术中的美感通过怎样的方式被感知,以及美感感知对审美主体进而对社会的影响。
  “艺术体制”是基于“可感性分配”提出的,“艺术的美学体制”的核心正在于“美学再分配”,因此应追溯至“可感性分配”和“美学再分配”。在朗西埃的理论语境中,“美学”指“感性”,从美学史上可以追溯至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和鲍姆加登的“感性学”,而“分配”可追溯至福柯的“生命政治”。
  艺术中的美感运作分为三个相互承继的过程:首先,现代艺术诞生是由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对平等的要求延伸至日常生活与艺术中,艺术通过物质让人民感知超越于物质的集体精神,感知平等和自由;其次,艺术作品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使得平等能够被感知,这意味着艺术既不能采用纯粹的形式主义,也不能采用模仿现实秩序的再现体制,而应让艺术作品产生两种不同感知间的“歧感”,并在“共同尺度”中既连接又分离;最后,艺术中的感性再分配延伸至现实生活中,使得“被解放的观众”诞生并“主体化”,从而推动现实中未来“共同体”的到来。至此,朗西埃在艺术中完成了感性再分配的过程:通过将物质承载的审美超越性的感知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感知并置,通过“歧感”的方式使得对平等的感知溢出既有的感性分配,从而打破现实秩序,实现“美学再分配”。艺术中存在的超越性的平等感知并非来源于艺术自身,而是来源于人的感性经验的平等,因此,艺术自然而然地延伸至生活中,艺术中的“共同体”是艺术-政治中人类未来“共同体”的展现。
  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其理论弊病和一定程度的空想性。总体来看,其美学思想是审美解放理论在后工业时代和后现代文化中的新发展。
其他文献
我国虽逐渐提高了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学前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保障范围。但由于学前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历史欠账过多,造成了投入结构和方向上的供需失衡等问题。就财政支出角度而言,学前教育的建设并不等同于一味地加大财政的投入,也不等于简单地对支出结构进行政策性的调整,而是应当深层次的挖掘民生的需求,建立合乎供需关系的财政支出制度。  参与式预算制度是民生选择和理性决策的结合,其制度的建立适用于期
学位
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以搬迁、组织架构调整、经营内容变化为由单方变更劳动者工作地点、工作岗位、薪资报酬等劳动合同主要内容的情形愈来愈常见。然而对于此种因企业经营发生劳动合同变更的案件,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裁判意见。以“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变更争议中的适用研究”为题,旨在探索如何在劳动合同变更时实现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研究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变更争议中的适用具有理论与现
20世纪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都市,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城市问题,在这样的境遇下,本雅明结合时代发展,批判地继承了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观点,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出辩证批判方法,为后续城市空间的研究夯实了方法论基础。  本雅明城市空间批判思想将空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野,他主张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的把握城市空间。首先,本雅明通过对城市新型商业场所的观
学位
现代性甫一出场,便带着复杂的双重性:一方面,随之而来的理性、科学、技术等价值观念,解除了前现代的旧牢笼对社会和个人的种种禁锢,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理性、科学和技术等构筑的新牢笼又全面禁锢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现代性危机在所难免。  面对现代性危机,伊格尔顿与哈贝马斯既没有像浪漫主义那样因反现代性而向后踏上前现代性的“还乡之路”,也没有追随后现代主义向前跨入瓦解现代性的“解构
学位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是最早在意大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他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既是真正复归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捍卫者,奠定了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超越了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家。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共产主义、实践哲学是拉布里奥拉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在拉布里奥拉看来,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基本的哲学体系和研究方式,也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关于无产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储备货币呈现多样化趋势,世界货币进入主权信用时代。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大量增发主权货币,导致经济危机频发。在此背景下,2008年自称日裔美国人的中本聪创造出一种超主权的新型货币——比特币。由于其独特的性质、新颖的技术支持和暴涨暴跌的价格,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学界关于比特币的讨论也格外激烈,矛盾聚焦于比特币是否是真正的货币,这也是所有比特币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本文通
学位
马克思人本思想吸收了从古希腊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思想精华,扬弃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提供了社会环境。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分析等方法,可以发现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了现实的人的本质和需求,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
学位
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地球村”从观念走向现实,人类社会休戚相关,命运与共。面对新时代、新局面,我国基于全球视野提出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立足本国实际又放眼全球发展,既体现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又展现对未来的追求。本文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基础,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语境、内涵要义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
自市场经济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以来,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冲击,犬儒主义也位列其中。不同于古典犬儒主义对生活理想与价值信念的坚守,我们现在面对的犬儒主义不较真也不认真,它用清醒的怀疑精神与纯粹的利己态度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其说是一种哲学理论,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心态,一种对道德世界的看法。它无视道德原则,将道德理想、公共精神拉下圣坛,逐渐边缘化,从根本上否定道德的价值,
学位
南宋天台宗僧人法云所作《翻译名义集》(1143年),是一部摘列佛典中梵语名词,对其进行分类编纂、详细释义的佛教梵语译名词典。全书收词目一千多条,在对这些词目进行注解释义的过程中,法云广引各类书证,为其标示读音、阐释词义、说明典故,其外典引书有较大研究空间。  以宋刻本《翻译名义集》,即南海潘氏所藏之宋刊本,为底本校对并建立《翻译名义集》数据库,在其中将引外典词条检索出来。检索得到《翻译名义集》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