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拟利用实验动物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相关技术,通过构建裸鼠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特性,并使用携带有人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对裸鼠异位病灶局部注射,观察内皮抑素基因对异位病灶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2, Tie-2)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表达的影响,以了解内皮抑素基因治疗裸鼠EMS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本论文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裸鼠EMS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裸鼠的人子宫内膜异位移植模型的构建,探讨建立裸鼠EMS模型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方法:采用腹膜种植方法,将取下的人在位子宫内膜种植入裸鼠腹腔,建立裸鼠EMS模型。于造模后的第1周开腹,肉眼观察盆腹腔异位病灶的外观、大小及血管生长情况,并取部分病灶行常规HE染色组织学检查,了解动物模型建立是否成功。结果:成功建立裸鼠EMS模型。造模后1周开腹,肉眼观察异位病灶生长良好,呈隆起透亮的小囊状,表面血管清晰可见。镜下观察可见明显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周边间质新生血管丰富。动物造模成功。第二部分内皮抑素对裸鼠EMS模型中Ang-2、Tie-2及MVD的影响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基因对裸鼠EMS模型异位病灶中血管生成系统Ang-2/Tie-2及微血管密度表达的影响,探讨内皮抑素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EMS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为第一部分已建好的裸鼠模型。于造模1周后开腹,异位病灶局部注射给药,将其随机分成内皮抑素组(n=20)、空病毒对照组(n=20)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PBS对照组n=20)三组。于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分别观察各组异位病灶镜下组织学变化及腺体数目,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各组异位内膜组织中Ang-2、Tie-2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差异。结果:(1)空病毒对照组和PBS对照组腺体增生明显,间质血管丰富;内皮抑素组腺体萎缩,间质血管减少;内皮抑素组腺体萎缩,间质血管减少。内皮抑素组腺体数目为6.95±1.54个/LP,显著少于空病毒对照组(10.20±1.96个/LP)和PBS对照组(10.00±2.03个/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皮抑素组微血管密度为11.40±2.09个/HP,显著低于空病毒对照组(16.45±1.88个/HP)和PBS对照组(16.05±1.64个/HP),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g-2和Tie-2蛋白的阳性反应物为棕黄色颗粒,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表达较弱。Ang-2在内皮抑素组的阳性率为40%,显著低于空病毒对照组(75%)和PBS对照组(80%)(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Tie-2在内皮抑素组的阳性率为45%,显著低于空病毒对照组(80%)和PBS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利用体外异种移植的方法将人的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裸鼠腹腔,成功建立裸鼠EMS模型,且性状稳定,保留了原有的组织学特性。(2)对异位病灶局部注射携带有内皮抑素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后,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系统Ang-2/Tie-2的表达,降低微血管密度,从而影响新生血管生成,最终导致异位病灶血供不足,生长受抑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