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营造和谐校园、评价和谐校园的标准是什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高校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进行了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分析,提出高校外部生态系统由企业、政府、社会组成,高校内部生态系统由校园管理子系统、校园主体子系统、校园教学子系统、校园学术子系统、校园安全子系统、校园文化子系统、校园环境子系统等七个子系统组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学、生态学、组织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众多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从政策、经济、文化三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出高校生态的基本特征(动态平衡性、系统性、开放性、服务性、竞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谐校园建设应当侧重自身内涵的和谐有序建设(院系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师生之间);高校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整体,以便于高校间与高校内部资源、信息、能量的交流与互补;高校应当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服务性的角色,以服务于社会。并重点提出了和谐校园的评价标准体系。认为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和谐校园生态规划,有利于和谐生态人的培养,有利于高校的和谐预警。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现实意义、高校生态内涵的界定、研究维度的选定原则等;第二章对涉及高校生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针对影响高校生态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类,揭示其各自的作用及特征;详细描述分析影响高校生态的因素是如何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及影响力的强弱;第三章探讨和谐校园的内涵与特征,并针对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分析。第四章探讨高校生态学理论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运用,提出适合和谐校园建设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结合我国高校和谐校园的特征进行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以求为我国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第五章是对本论文的全面小结。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在教育领域中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了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教
《史记》以“实录”精神影响了当代新闻从业人员,本文着重论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一致性,以及在实际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旨在从史家精神中汲取一点有益
目的:研究如何预防甲状腺癌手术并发症的体会。方法:对我院普外科进行的100例甲状腺癌手术所可能发生并发症[1]进行系统预防方式进行的研究,本组患者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年
中国近代中等师范从清末开始,到抗战全面开始,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几个时期。从照搬西方经验到结合本国实际,也在师范教育是否独立的问题上有过争议,并进行过几次不同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的大学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它的发展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而且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我国很多高校里,有
反向学习是近几年我国新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反向转学现象共同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矛盾。这种现象的出现及蔓延促使我们正视高等
高校教师是一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属于学有所长的专门性人力资源。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是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利用自编的“呼和浩特地区高校教
技校学生是高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不等于他们一定能够成为高技能人才,就目前就业情况看,技校生能就业,但择业、换岗现象非常普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严重阻碍技校学生的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表示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德性,它是一种从内而发的,集认识、情感和行动于一体的品质。随着媒体的曝光,大学生不感恩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