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观察带脉结合脾胃经穴位埋线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水平的影响变化,并与单纯针刺疗法做对照相对比,在临床疗效差异上进行两组比较,以探析带脉结合脾胃经穴位埋线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为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筛选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针灸科的单纯性肥胖(脾虚湿阻型)患者,共纳入66例,每组33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将埋线组替换成Ⅰ组,针刺组替换成Ⅱ组,将33个Ⅰ组与33个Ⅱ组排成一列,再用Excel的rand()函数随机打乱,按就诊先后顺序进入Ⅰ组、Ⅱ组。埋线组进行带脉结合脾胃经穴位埋线,第一组选穴:带脉、章门、五枢、维道、地机、血海、足三里、丰隆(均取双穴),第二组选穴:带脉、章门、五枢、维道、三阴交、阴陵泉、上巨虚、梁丘(均取双穴),两组进行交替埋线,15天治疗1次,2次为1疗程。针刺组选取《针灸治疗学》中关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取穴,处方为: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阴陵泉,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利湿,单纯针刺疗法,隔日治疗一次,每周治疗3次,12次为1疗程,均治疗2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完成后第4周随访。在两组患者基线期、治疗2疗程后进行记录体重(Kg)、体质指数(kg/m2)、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Kcal)水平变化,随访期记录体重(Kg)、体质指数(kg/m2),并分析前后及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运用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结果:
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上P均>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两组具有可比性。
2.完成病例情况:在本次研究期间,共纳入66例,埋线组中止1例,脱落1例,针刺组脱落1例,最终埋线组31例,针刺组32例完成研究。
3.体重(Kg)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87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体质指数(kg/m2 )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07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身体脂肪率(%)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52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基础代谢(Kcal )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5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疗效比较:在2个疗程的治疗后,在疗效分级上,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1%,非参数检验示P=0.01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8.随访期比较:(1)在体重治疗前后及随访期比较方面,组内比较中,埋线组随访期分别与埋线组基线期、埋线组治疗2疗程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均<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中,针刺组随访期与针刺组基线期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随访与针刺组治疗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埋线组随访与针刺组随访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中P=0.001<0.05,则两组在随访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BMI治疗前后及随访期比较方面,组内比较中,埋线组随访与埋线组基线期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埋线组随访与埋线组治疗后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针刺组随访与针刺组基线期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随访与针刺组治疗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埋线组随访与针刺组随访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中P=0.017<0.05,则两组在随访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带脉结合脾胃经穴位埋线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改善体重、体质指数、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水平变化上均有良好疗效,但在降低体重、体质指数、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上埋线组优于针刺组;在治疗完成后第4周随访时,埋线组在体重、体质指数上优于针刺组,在远期改善上比针刺组更得到保持。
方法:筛选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针灸科的单纯性肥胖(脾虚湿阻型)患者,共纳入66例,每组33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将埋线组替换成Ⅰ组,针刺组替换成Ⅱ组,将33个Ⅰ组与33个Ⅱ组排成一列,再用Excel的rand()函数随机打乱,按就诊先后顺序进入Ⅰ组、Ⅱ组。埋线组进行带脉结合脾胃经穴位埋线,第一组选穴:带脉、章门、五枢、维道、地机、血海、足三里、丰隆(均取双穴),第二组选穴:带脉、章门、五枢、维道、三阴交、阴陵泉、上巨虚、梁丘(均取双穴),两组进行交替埋线,15天治疗1次,2次为1疗程。针刺组选取《针灸治疗学》中关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取穴,处方为: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内庭、丰隆、上巨虚、阴陵泉,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利湿,单纯针刺疗法,隔日治疗一次,每周治疗3次,12次为1疗程,均治疗2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完成后第4周随访。在两组患者基线期、治疗2疗程后进行记录体重(Kg)、体质指数(kg/m2)、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Kcal)水平变化,随访期记录体重(Kg)、体质指数(kg/m2),并分析前后及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运用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结果:
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上P均>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两组具有可比性。
2.完成病例情况:在本次研究期间,共纳入66例,埋线组中止1例,脱落1例,针刺组脱落1例,最终埋线组31例,针刺组32例完成研究。
3.体重(Kg)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87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体质指数(kg/m2 )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07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身体脂肪率(%)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52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基础代谢(Kcal )前后比较:在基线期,埋线组与针刺组比较P=0.5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上P埋线组前后比较=0.000<0.05,P针刺组前后比较=0.000<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疗程后,埋线组与针刺组组间比较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疗效比较:在2个疗程的治疗后,在疗效分级上,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1%,非参数检验示P=0.01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8.随访期比较:(1)在体重治疗前后及随访期比较方面,组内比较中,埋线组随访期分别与埋线组基线期、埋线组治疗2疗程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均<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中,针刺组随访期与针刺组基线期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随访与针刺组治疗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埋线组随访与针刺组随访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中P=0.001<0.05,则两组在随访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BMI治疗前后及随访期比较方面,组内比较中,埋线组随访与埋线组基线期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埋线组随访与埋线组治疗后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针刺组随访与针刺组基线期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随访与针刺组治疗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埋线组随访与针刺组随访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中P=0.017<0.05,则两组在随访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带脉结合脾胃经穴位埋线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改善体重、体质指数、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水平变化上均有良好疗效,但在降低体重、体质指数、身体脂肪率、基础代谢上埋线组优于针刺组;在治疗完成后第4周随访时,埋线组在体重、体质指数上优于针刺组,在远期改善上比针刺组更得到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