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层大气波动及全球温度场、风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风场和温度场的研究是认识中高层大气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位于中低纬度的地基雷达探测的风场和SABER/TIMED卫星探测的温度和压强,研究了中高层大气中的行星波、潮汐波及全球温度场、风场的分布。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利用经纬度分布不同的六台地基雷达的风场观测,分析并讨论了2003年4-5月份期间中间层.低热层大气强6.5日行星波的波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4-5月份中高层大气的6.5日波的全球结构基本与理论上的Rossby(1,-2)本征模波动结构一致,只是波动纬向分量的幅度峰值出现在北半球低纬度而不是赤道地区(理论上峰值区域)。这一现象可能的因为是,在真实大气中,6.5日波在北半球的传播遭遇了等压/斜压不稳定性,大气的不稳定性对6.5日波的振幅起到放大作用。   利用Maui流星雷达(20.75N,156.43W)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低纬地区中间层.低热层大气中的8小时潮汐波的随高度和季节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8小时潮汐是Maui中间层.低热层大气中明显而有规律的波动特征,波动的经向分量明显大于纬向分量。8小时潮汐经向分量的幅度呈现半年变化的特征,峰值出现在接近春秋分的月份;然而,纬向分量的幅度没有半年变化。分季8小时潮汐的垂直波长≥54 km。   利用海南富克(19.5N,109.1E)流星雷达观测的2009年春季近三个月的风场数据(2月1日至4月20日),给出了我国低纬地区中高层大气周日潮汐、半日潮汐及平均风随时间、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春季,我国低纬上空中层顶区存在非常强烈的大气潮汐波,并且大气周日潮的幅度明显大于半日潮,周日潮幅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经向风场中。与大气潮汐波线性理论模式GSWM02比较表明,富克周日潮与模式有较好的一致,而半日潮汐波与模式有较大的差异。   利用SABER/TIMED卫星探测的温度和压强数据研究了中高层大气温度场和风场的全球分布特征,并将结果与NRLMSISE-00模式和HWM07模式做对比。研究发现,重构的温度场很好的再现了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中层顶的逆温层,NRLMSISE-00模式对逆温层表现不理想,MSIS模式需要进一步吸收赤道地区的探测数据,以改进其模拟结果。本节风场基于卫星探测的温度场和压强计算得到,风场重构的结果在中纬度基本与HWM07模式一致。
其他文献
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大量充满流体的微裂隙的定向排列引起的,剪切波穿过这种含有微裂隙的介质时会产生分裂现象。剪切波分裂参数与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与区域应力
地幔中存在各种尺度的不均匀性。其中以浅表岩石圈和深部D”区域的不均匀性最为显著。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间的差异是地球浅表最显著的横向不均匀;D”区域的不均匀包括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广播媒体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与节目质量。而作为广播媒体节目制作基础的采访环节更显重要,因为记者采访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广播
河草坑地区位于武夷山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处于大富足复式岩体的西部边缘,该带同时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铀成矿带,具有优越的铀成矿地质条件。经前人勘查找矿,揭露的矿体主要集中
地脉动蕴含了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本论文在前人利用地脉动速度记录进行频谱研究的基础上,对地脉动资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分别选取四川、青海、甘肃台网中心宽频带地震
磁层亚暴是磁层中巨大能量的释放过程,包括电离层亚暴、极光亚暴、磁亚暴和热层亚暴,可引起整个磁层和电离层的剧烈扰动。磁层亚暴约每天发生3-4次,每个磁层亚暴释放的能量相
本文阐述了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要求,着重探讨了利用时间层智能设备、程序化操作服务器以及当地后台调度主站实现程序化操作三种实现程序化操作方案,其中利用间隔层设备实现程
动态应力触发主要是指大地震快速破裂所激发的地震波传播到某些处于临界状态的高应力区而引起的地震事件。1992年兰德斯7.3级地震后在美国西部许多地区都观测到了动态应力触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由空间环境扰动导致的粒子辐射效应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由于受到工程条件的限制,现实情况下不可能对卫星舱内每个点的电离辐射剂量进行探测,因此,对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