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指椎板峡部完整的腰椎椎体相对于下一椎体发生前移,该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中,腰4/5节段最常受累。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骨盆投射角及骶骨倾斜角明显大于正常人,这些角度的差异可能对腰椎滑脱症的发病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经过手术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该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这些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变,并探讨滑脱畸形的矫正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腰4-腰5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滑脱的定义为腰4椎体相对于腰5椎体滑移大于10%。手术治疗指征包括:1持续或反复出现的腰痛,伴或不伴腿疼、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过3个月及以上合理的非手术治疗后,仍不能缓解者。2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者。3大小便功能异常者。排除标准:既往脊柱手术史,手术节段非单节段,椎体骨折,椎体向后滑脱,伴有退变性侧弯者。共有53名患者符合标准并纳入该研究。所有病人均行腰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及每年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每次随访时均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为腰椎侧位X线检查,X线平片需包括胸12椎体及双侧股骨头。我们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临床指标为VAS评分,根据VAS评分改变是否大于3,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影像学指标涉及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畸形参数两类,均从腰椎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得到。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1轴线-骶骨间距等。滑脱畸形参数包括:滑脱程度、滑脱角度、椎间高度。计算并记录畸形的矫正程度以及脊柱骨盆参数的继发改变,并对畸形参数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SPSS13完成,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3名纳入研究的患者数据完整。患者手术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8.3岁(41-78岁)。15名为男性,38名为女性。平均随访时间为23.8个月(12-42个月)。局部畸形的数值有如下变化,滑脱程度由16.5±5.2mm降为5.1±3.3,滑脱角度由7.3±5.9增至14.6±4.8,椎间高度由8.3±3.0增至13.9±2.5。所有畸形参数术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脊柱骨盆参数在术后发生如下变化,骶骨倾斜角由38.8±7.1增至43.6±7.2,骨盆倾斜角由20.2±8.3降至15.3±7.8,腰椎前凸角由58.0±10.4增至62.3±9.9,腰1轴线-骶骨间距由25.1±18.9后移至20.1±19.2。所有的脊柱骨盆参数术前术后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腰痛得到缓解。VAS评分在术前为6.1±2.3,最终随访时为2.4±1.7。患者根据VAS评分的改变分为两组。VAS评分改变值大于等于3的患者包括30人,改变值小于3的患者有23人。前组患者的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高于后组,骨盆倾斜角低于后组。在局部畸形与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值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中,滑脱角度的矫正与腰椎前凸角的增加、骶骨倾斜角的增加、骨盆倾斜角的降低存在相关关系,与腰1轴线-骶骨间距的降低无相关关系。滑脱角度、椎间高度的变化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PLIF手术治疗退变型腰椎滑脱症会引起脊柱骨盆参数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椎体后移,身体的中心后移,骨盆前倾,骶骨终板倾斜,腰椎前凸增大等,在本研究中体现为骨盆倾斜角、腰1垂线-骶骨间距减小,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度增大。腰痛缓解明显的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得到更好的改善。在这些参数中,滑脱角度与腰椎前凸、骶骨倾斜角的增加,骨盆倾斜角的降低呈相关关系。外科医师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提高对这些参数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