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和道德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十年来,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模式从形式道德教育转向了实质道德教育,但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道德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和需求,忽视了道德发展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所以需要切实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分析在生活空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动力和阻力,减少阻力,强化动力,形成推动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合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生活空间理论,分析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对道德成长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研究如下:首先,从生活空间的内涵、构成、特点和动力方面进行理论构建。生活空间是个体在某一时间内产生的行为结果的全部事实,是人与环境交互的结果,所以,生活空间的变化受环境的状态和人的状态的影响。以区域、疆界和路线为基本要素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生活空间结构,具有系统性、现实性、具体性和动力性等特点。生活空间的变化产生不同性质的动力,即推动力和抵抗力,不同的动力又反过来影响生活空间的变化。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成长与大学生生活空间的关系,并通过对道德教育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当下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困境,即:道德标签化和道德冷漠现象普遍存在;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制度规范削减道德等,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在生活空间对道德成长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根据洪战辉的整个道德成长轨迹,对关键阶段的关键点形成的生活空间或生活空间的变化进行具象分析,并发现责任感是他实现道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他的责任意识随着生活空间的变化不断得到强化,所以生活空间结构中路线、疆界、心理环境、心理域外以及人的内部区域形成的合力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动力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生活空间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通过优化家庭、学校、社会区域结构,强化三大区域的联系,从而优化大学生生活空间结构;其次通过强化道德认知,增强积极体验,发挥榜样和制度的积极作用,从而转化大学生生活空间阻力;最后通过强化目标区域与需求的联系,强化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大学生生活空间的内在动力,进而强化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动力,实现大学生的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