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是二十世纪西方颇具影响的人文主义批评大师。奠定其地位的则是他于1959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在该书中斯坦纳正式提出了“老式批评”(Old Criticism)。本文将从“老式批评”的命名出发,思考“老式批评”与“新批评”的联系,并且将“老式批评”放置到其生成的历史场域中,试图厘清“老式批评”的本质及价值向度。本文由以下四章构成:
第一章论述“老式批评”的具体含义,指出“老式批评”并不是公共意义上的老批评,而是带着乔治·斯坦纳独特个人气质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紧接着剥离出其与“新批评”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指出“老式批评”之为“老式批评”的独特特征。第二章探讨“老式批评”的来源问题。将“老式批评”还原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历史生态场域中,同时将之放置到乔治·斯坦纳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归纳出“老式批评”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分别涉及到历史场域、个人体验、理论资源三个维度。第三章旨在解决“老式批评”的本质及价值向度的问题。首先是“老式批评”一贯坚持的谦卑的批评姿态,其实质是一种高贵的贵族姿态,这种贵族姿态又和斯坦纳本人的犹太身份息息相关,而这带着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其次是“老式批评”所重视的“经典”问题,“经典”其实指向的是批评的对象。这背后的原因已经触及到了20世纪经典的普遍衰落,对于经典的捍卫也折射出了斯坦纳身上那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最后是“老式批评”的价值向度问题,“老式批评”的批评旨归在于力图恢复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学维度,实质上这是斯坦纳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尝试性回答,或者说“老式批评”此举意在解决从古希腊而来且延续到后现代的“诗与哲学之争”。在后现代语境下,“诗”与“哲学”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甚至当“哲学”进入“诗”时可以产生伟大的“诗”。第四章是“老式批评”的得失评议,认为“老式批评”既融合了同时代的诸多理论思潮,也超越了这些思潮;既建构了“批评的时代”,也重塑了文学批评的功能。然而“老式批评”仍旧有着难以摆脱的缺点。
第一章论述“老式批评”的具体含义,指出“老式批评”并不是公共意义上的老批评,而是带着乔治·斯坦纳独特个人气质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紧接着剥离出其与“新批评”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指出“老式批评”之为“老式批评”的独特特征。第二章探讨“老式批评”的来源问题。将“老式批评”还原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历史生态场域中,同时将之放置到乔治·斯坦纳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归纳出“老式批评”形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分别涉及到历史场域、个人体验、理论资源三个维度。第三章旨在解决“老式批评”的本质及价值向度的问题。首先是“老式批评”一贯坚持的谦卑的批评姿态,其实质是一种高贵的贵族姿态,这种贵族姿态又和斯坦纳本人的犹太身份息息相关,而这带着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其次是“老式批评”所重视的“经典”问题,“经典”其实指向的是批评的对象。这背后的原因已经触及到了20世纪经典的普遍衰落,对于经典的捍卫也折射出了斯坦纳身上那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最后是“老式批评”的价值向度问题,“老式批评”的批评旨归在于力图恢复文学作品的形而上学维度,实质上这是斯坦纳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尝试性回答,或者说“老式批评”此举意在解决从古希腊而来且延续到后现代的“诗与哲学之争”。在后现代语境下,“诗”与“哲学”二者可以达到平衡,甚至当“哲学”进入“诗”时可以产生伟大的“诗”。第四章是“老式批评”的得失评议,认为“老式批评”既融合了同时代的诸多理论思潮,也超越了这些思潮;既建构了“批评的时代”,也重塑了文学批评的功能。然而“老式批评”仍旧有着难以摆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