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女性生殖道菌群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lige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生殖道菌群(Vaginal Microbiome)是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众多生殖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息息相关。其中,乳杆菌(Lactobacillus)在维持生殖健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可通过生成乳酸,分泌抗菌肽、过氧化氢等生物活性物质,使局部维持以高丰度乳杆菌为优势菌、低生物多样性的弱酸性生态特征。在妊娠期,生殖道乳杆菌丰度下降可使部分微生物穿过宫颈上行至宫腔内,引起包括宫内感染、早产、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的发生。近年研究提示,利用生殖道菌群可对妊娠结局进行早期预测。然而,受地域、人群本底及研究样本量等因素影响,各研究间结果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目的:本文通过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对列,探究本地化人群妊娠期生殖道菌群与早产等关键不良妊娠事件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菌群对疾病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通过临床招募方式采集受试者人口学特征、疾病资料及妊娠结局信息,同时采集阴道分泌物利用16S rRNA菌群测序方法,从菌群结构、菌型、多样性、差异细菌等参数,结合逻辑回归、Fisher’s Exact Test、Spearman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菌群结构:85.98%样本呈现高丰度乳杆菌及低α多样性的菌群特征;种水平上,以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和惰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富集最常见(39.98%,35.98%)。2.L.crispatus与大多数BV(Bacterial vaginosis)相关细菌呈负相关(p<0.001)。L.iners与巨球菌(Megaspharea spp.)、气球菌(Aerococcus spp.)呈正相关;与加德纳菌(Gardnerella spp.)、阴道陌生菌(Atopobium vaginae)等呈负相关(p<0.001)。3.阴道分泌物白细胞数量与L.iners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p<0.001),白细胞数量>15/Hp的病人,其L.iners丰度显著高于正常组。高唾液酸苷酶组菌群α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Gardnerella spp.等多种厌氧菌明显富集(p<0.001);使用逻辑回归对唾液酸苷酶用于评价菌群紊乱的特异性达99.01%,但灵敏性仅为14.08%。4.菌群与妊娠事件的相关性:孕前高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妇女的子代出生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发生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风险显著升高(p<0.001)。GDM孕妇的生殖道菌群存在明显乳杆菌缺失(p<0.01);且与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微单胞菌属(Parvimonas)细菌富集明显相关。5.在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等疾病均未发现与菌群相关(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本地女性妊娠期生殖道呈现高丰度乳杆菌及低α多样性的健康菌群特征,以L.crispatus和L.iners为最常见的优势乳杆菌。2.L.crispatus与绝大多数的生殖道细菌呈负相关关系,可能在生殖道中起保护作用。而L.iners的相对丰度与生殖道炎症显著相关,且呈现与Megaspharea spp.、Aerococcus spp.具有协同作用;此外,L.iners与Gardnerella等多种厌氧菌负相关,提示对于L.iners在健康中发挥的作用,可能受到环境及其他细菌的影响,其因果关系有待深入探索;本研究同时观察到Gardnerella spp.、Atopobium vaginae等多种厌氧菌存在明显的协同关系,提示对于细菌-细菌的互作机制是生殖道道菌群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关键因素。3.唾液酸苷酶活性对评估生殖道菌群紊乱有较好的特异性,但灵敏性较低,提示该指标对疾病筛查作用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4.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疾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菌群相关特征。而GDM孕妇生殖道中乳杆菌缺失、Lachnospiraceae、Parvimonas明显富集,提示GDM与生殖道菌群存在相关性,其两者间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伴随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发展,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正成为当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实践命题。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在以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生态建构实践中,提出“1+7+N”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框架,深化“数据大脑”建设,开展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建构等发展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数字化实践探索:搭建区域“智能+”数据基座,细化“智能+”应用场景,形成数据基座奠基、应用生
期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病死率高且伴有神经性后遗症。目前抗生素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此外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会降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诱导细菌耐药。致脑膜炎大肠埃希菌RS218中,位于GimA基因岛的ibeA基因是侵袭因子,ibeR基因是调控因子,ibeT基因与蛋白转运相关,整个ibeRAT操纵子与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
学位
目的:调查广州市九个不同区域的白纹伊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基于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olbachia Surface Protein,wsp)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探讨广州市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感染的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于气候箱中模拟夏季和冬季野外环境中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
学位
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了课堂教学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推动了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应然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实质是人们对课堂教学所秉持的深层次的价值观、本体论、方法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后外显出来的教学形式和状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质观重构、课堂教学要素内涵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等方面。打造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教学过程、力推生成性课
期刊
在建设数字中国的大环境中,数字化转型是基础教育通往光明未来的必经之路。面向未来,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目标包括实现数字化价值转型、培养师生数字化能力、形成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相应的实施路径依次为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速数字教材改革,促进教学过程转型;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教育转型;创新智联教学环境,绘制基础教育新蓝图。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开发、教育关键环节的
期刊
目的:观察附睾特异性敲除Slc22a5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精子膜脂质成分的变化和附睾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附睾特异性表达重组酶Rnase1 0-iCre小鼠与Slc22a5fl/fl小鼠交配得到附睾特异性敲除Slc22a5雄性小鼠模型。将基因型为Slc22a5fl/fl,Rnase10iCre/wt的雄性小鼠设为敲除组,Slc22a5fl/fl,Rnase10wt/wt的雄性
学位
<正>全球教育已经形成数字化转型共识,“加快教育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已描绘出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迈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正以数字技术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期刊
研究背景在我国,肺癌的新发癌症人数和癌症死亡人数均排在首位,脑部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之一。现有磁共振检查方法中,由于扫描层厚和T1加权像的不足,需要加入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作为补充序列,提高转移灶的检出率。但是,在检出合并出血的微小肺癌脑转移瘤过程中,由于SWI序列对血液制品的敏感性,容易将转移瘤与高血压等原因导致的微出血灶混淆。因此,具有独特T1加权特性的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CE-S
学位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 pulmonary hemorrhage,DAH)属于重症狼疮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有突破性进展,有报道认为中性粒细胞外陷阱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 DAH 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1-5。Necro
学位
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百年来全球发生影响最大的传染病,对全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威胁。当前,全球COVID-19疫情仍处于大流行态势,我国长期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变异毒株使当下的防控形势愈加严峻。当某地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寻找传播源头、明晰疫情传播特征、研判疫情态势、评估防控效果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估计了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