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诈骗犯罪的司法定性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路贷”是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通过与受害人签订虚高借款协议后,采取一定的“套路”手法一步步垒高债务,通过诱骗、威胁、暴力以及虚假民事诉讼手段,从而获的非法财产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总体上属于一种新型侵财犯罪,但在犯罪过程中,又可能涉及财产类犯罪之外的其他犯罪,侵害刑法保护的多个法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
  “套路贷”犯罪有其特有的类型化犯罪模式和手法,犯罪过程行为复杂,涉及多个犯罪构成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在此罪与彼罪的认定,一罪与数罪的选择等问题都还有一定的争议和疑问。基于此,本文从“套路贷”犯罪行为模式分析入手,结合“套路贷”特有的犯罪情节,从“套路贷”诈骗犯罪涉及的行为认定、共同犯罪认定、罪数认定等方面提出自己对“套路贷”诈骗犯罪定性的刑法适用思路。关于“套路贷”犯罪量刑问题本文不予讨论。
  本文正文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从“套路贷”犯罪的司法现状、历史成因,司法认定突出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解析;第二部分“套路贷”诈骗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从“套路贷”诈骗犯罪涉及的典型行为出发,结合刑法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阐述“套路贷”犯罪中涉及诈骗行为、敲诈勒索行为、非法拘禁行为及虚假诉讼行为的罪名选择问题;第三部分“套路贷”共同诈骗犯罪的认定。主要对“套路贷”犯罪中恶势力诈骗犯罪集团主犯认定及“套路贷”犯罪中犯罪集团以外涉及出资人、中介人员、平账公司、普通工作人员等几类特殊主体身份人员共犯认定问题分析,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合理确定共犯范围;第四部分“套路贷”诈骗犯罪罪数的认定。主要从“套路贷”诈骗犯罪罪数标准认定、罪数类型认定两个层次对“套路贷”诈骗犯罪中一罪的适用和数罪的适用问题进行解析,做到即全面评价又不重复评价,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实现司法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其他文献
司法实践中判决理由的表达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作为改善判决理由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确立判决理由表达路径刻不容缓。而当代中国判决理由的表达路径,以形式化思维为主旋律,实质化思维为协奏曲最为适合。文章共分三部分进行论证,试图回答判决理由表达路径在中国的形成及确立问题。第一部分,从顺应判决理由表达路径的演进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现多元法律观的互动三个层面论证了当
学位
法律过程学派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成为美国的主要法学流派。美国在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利益矛盾尖锐。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调控手段,不仅要解决各种社会纠纷,更重要的应该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但是,在纳粹政治和极权主义兴起的社会环境中,法律现实主义的理论已无法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美国法理学界亟需一种法学理论以摆脱合法性危机
学位
清末修律时,旧文化所孕育的法律体系逐渐解体重构,西方近代刑事法律思想大规模地向中国输入。与此同时,“杀伤罪”于1907年的《刑律草案》中首次出现。在急剧的法律变革下,“杀伤罪”从章节条目的设计到具体条文的考究都引发了巨大争议。由现有研究成果可知,“杀伤罪”的入律经过、原因、立法考量与实施效果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杀伤罪”入律的原因,主要在于冈田朝太郎和沈家本这两位修律的主持者都秉持着“会通
学位
调查权作为监察委员会的三大权能之一,是监察委员会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障。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调查权,监察委员会调查权是一种全新权力类型。作为集“党纪政纪刑事”为一体的高度集成性权力,监察委员会调查权的规范运行不仅关乎监察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更关乎每一位被调查人的切身权益。对于这一全新权力类型,在实践未取得充分的经验前,理论上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谨防其运行在法治轨道之外。  本文通过对监察委员会调
随着我国网络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电商、文学、音乐、游戏等产业与短视频领域的渐进融合,短视频市场也迎来了“短视频+”的行业新生态,移动端应用市场的短视频平台数量急剧增长,截止到2019年8月份,网络短视频的网民受众群体约占全国网民总量的85%以上。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网络短视频市场呈现出的一系列不规范和违法犯罪行为,为此我国行政机关采取了专项整治如“约谈”、“平台下架”等一系列“净网”活动,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四面八方点滴汇聚的个人信息足以形成“数据人格”,刑法规范个人信息的流动链条,不仅是保障人格权的需要,也是人权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个人信息流动链条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处于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不仅可以密切接触个人信息,同时也持有大量该类信息。对其刑法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确定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个人信息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主张无需将个人信息划定出一个明确的刑法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这一底线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成为产生冤假错案的温床。本文立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结合司法实践中被追诉人认罪自愿性保障遇到的障碍,从内外两个角度构建自愿性保障制度。所谓内是指从被追诉人自身出发,构建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具
监督过失理论的提出,为企业灾害中向上追究上层监督者的过失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由于监督过失具有间接性,如果不对其范围加以合理限定,则会无限向上追责,过度扩大过失责任的成立范围。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与专业化,扩大监督者的注意义务范围更会使得监督者背负沉重的负担,有损分工协作效率的提升。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将信赖原则导入到监督过失领域进行研究,以期为合理划定监督过失责任的成立范围寻求理
通讯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现代社会教唆自杀案件发生的风险,而我国目前处置教唆自杀的通说却仍然存在不小的争议,对教唆自杀规制方法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受到美国新近被认为严厉处罚了教唆自杀行为的MichelleCarter案启发,发现社会存在“参考美国法的处置模式,严格对教唆自杀予以规制”的呼声,本文对美国法的处理方法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美国法并未妥善解决其自身法域内教唆自杀规制问题,但是其失败的经验却为我
学位
留置措施是职务犯罪打击手段,但它的运行与刑事司法权力衔接,关乎法律体系的统一,留置对象权利的保护,并且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亦具有重大的影响,而新出台的监察法也只对留置措施仅有原则性法律规定,缺乏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导致在实践中留置措施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不畅。留置是关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监察调查措施,宽泛的法律规定导致其存在被滥用的可能,而操作层面制度性缺失又导致实践中的无所适从。本文在叙述留置概念、权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