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统计鼻咽癌患者的颅底不同区域的侵犯概率,讨论鼻咽癌侵犯颅底区域的多种途径并评估不同颅底区域受侵犯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方法:
该研究共纳入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收治的680例初治非转移鼻咽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及MRI资料,并接受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治疗。调查员通过阅读原始病例、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由多名资深影像科医师阅片并评估鼻咽癌患者颅底侵犯情况,按指定标准确定鼻咽癌患者是否有颅底骨质侵犯并统计发病率,根据不同颅底骨质区域受肿瘤侵犯的发生概率进行分组。通过对包含5年随访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试图探究鼻咽癌侵犯颅底不同部位及途径,归纳不同分组和T分期的关系,评估肿瘤侵犯颅底区域分组和鼻咽癌的预后关系。
结果:
1.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受侵犯的总发生率为69.7%(474/680),根据受侵犯的概率大小,肿瘤侵犯的颅底区域可被分为三组:高侵犯率组(≥35%),中等侵犯率组(<35%,≥5%)和低侵犯率组(<5%)。最常见的颅底骨质侵犯区域为翼突(381,56.03%)和蝶骨体(371,54.56%)。
2.上述三组受肿瘤侵犯的颅底区域分组,组间的T分期分布差异显著(p<0.005)。在高侵犯率组中,180例患者为T3期,T4期有33例患者;在中等侵犯率组中,81例患者为T3期,130例患者为T4期;而在低侵犯率组中,6名患者为T3期,65例患者为T4期。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从高侵犯率到低侵犯率组,T3期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T4期患者比例逐渐增多。
3.伴随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与无颅底骨质侵犯的病人相比,其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metastasis-freesurvival,DMF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病人的5年OS分别为75.7%和86.0%,P<0.01;DMFS分别为87.2%和89.1%,P<0.0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底骨质是否受侵对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来说,并非是独立的风险因素。
4.按照受侵率的大小,对受肿瘤侵犯的颅底区域进行分组后,我们观察到三个分组的预后情况有所不同。从高侵犯率组到低侵犯率组,预后逐渐下降。高侵犯率组与中、低组相比,5年OS(87.7%,72.0%,64.0%,P<0.01)和DMFS(92.5%,85.3%,84.0%,P<0.01)有显著的差异。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OS结果为HR=2.432,95%CIforHR为1.415-3.973,p<0.002,DMFS结果为HR=2.940,95%CIforHR为1.603-4.046,p<0.001,因此,鼻咽癌侵犯不同颅底区域的分组,可能是和预后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
5.680例鼻咽癌患者中,402例(59.1%)患者报告头痛。而伴随颅底侵犯的474例患者中,342例(72.2%)患者有头痛的症状。卡方检验后x2=109.9,P值<0.01。
结论:
应用MRI检测到的肿瘤颅底侵犯,并不是IMRT治疗后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按照颅底不同区域的肿瘤侵犯概率进行高中低分组后,该分组情况可能是独立的风险因素。该分组和T分期有相关性。伴随颅底受侵犯的鼻咽癌患者更易具有头痛症状。因此,我们建议T3期的鼻咽癌患者,可以按照不同颅底骨质侵犯区域进一步分划亚组。对亚组病人提供不同强度的治疗,从而对鼻咽癌患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统计鼻咽癌患者的颅底不同区域的侵犯概率,讨论鼻咽癌侵犯颅底区域的多种途径并评估不同颅底区域受侵犯的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方法:
该研究共纳入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收治的680例初治非转移鼻咽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临床及MRI资料,并接受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治疗。调查员通过阅读原始病例、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由多名资深影像科医师阅片并评估鼻咽癌患者颅底侵犯情况,按指定标准确定鼻咽癌患者是否有颅底骨质侵犯并统计发病率,根据不同颅底骨质区域受肿瘤侵犯的发生概率进行分组。通过对包含5年随访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试图探究鼻咽癌侵犯颅底不同部位及途径,归纳不同分组和T分期的关系,评估肿瘤侵犯颅底区域分组和鼻咽癌的预后关系。
结果:
1.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受侵犯的总发生率为69.7%(474/680),根据受侵犯的概率大小,肿瘤侵犯的颅底区域可被分为三组:高侵犯率组(≥35%),中等侵犯率组(<35%,≥5%)和低侵犯率组(<5%)。最常见的颅底骨质侵犯区域为翼突(381,56.03%)和蝶骨体(371,54.56%)。
2.上述三组受肿瘤侵犯的颅底区域分组,组间的T分期分布差异显著(p<0.005)。在高侵犯率组中,180例患者为T3期,T4期有33例患者;在中等侵犯率组中,81例患者为T3期,130例患者为T4期;而在低侵犯率组中,6名患者为T3期,65例患者为T4期。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从高侵犯率到低侵犯率组,T3期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T4期患者比例逐渐增多。
3.伴随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与无颅底骨质侵犯的病人相比,其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metastasis-freesurvival,DMFS)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病人的5年OS分别为75.7%和86.0%,P<0.01;DMFS分别为87.2%和89.1%,P<0.01。但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底骨质是否受侵对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来说,并非是独立的风险因素。
4.按照受侵率的大小,对受肿瘤侵犯的颅底区域进行分组后,我们观察到三个分组的预后情况有所不同。从高侵犯率组到低侵犯率组,预后逐渐下降。高侵犯率组与中、低组相比,5年OS(87.7%,72.0%,64.0%,P<0.01)和DMFS(92.5%,85.3%,84.0%,P<0.01)有显著的差异。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OS结果为HR=2.432,95%CIforHR为1.415-3.973,p<0.002,DMFS结果为HR=2.940,95%CIforHR为1.603-4.046,p<0.001,因此,鼻咽癌侵犯不同颅底区域的分组,可能是和预后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
5.680例鼻咽癌患者中,402例(59.1%)患者报告头痛。而伴随颅底侵犯的474例患者中,342例(72.2%)患者有头痛的症状。卡方检验后x2=109.9,P值<0.01。
结论:
应用MRI检测到的肿瘤颅底侵犯,并不是IMRT治疗后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O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按照颅底不同区域的肿瘤侵犯概率进行高中低分组后,该分组情况可能是独立的风险因素。该分组和T分期有相关性。伴随颅底受侵犯的鼻咽癌患者更易具有头痛症状。因此,我们建议T3期的鼻咽癌患者,可以按照不同颅底骨质侵犯区域进一步分划亚组。对亚组病人提供不同强度的治疗,从而对鼻咽癌患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