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对贲门息肉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胃镜诊断贲门息肉且有组织病理结果的患者564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伴发疾病、病理类型、Hp感染率等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贲门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对贲门息肉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我院胃镜诊断贲门息肉且有组织病理结果的患者564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伴发疾病、病理类型、Hp感染率等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贲门息肉患者占总胃镜人数的0.39%,男女之比为1.37。贲门息肉在中年组的比例最高(47.16%)。青年组中男性比例(79.3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2、贲门息肉好发于齿状线且以单发、0-Is型及直径≤0.5cm的微小息肉多见。3、贲门息肉患者中GERD-Q评分≥8分占69.15%,35.45%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RE)内镜表现。青年组中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51.0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反流性食管炎比例在炎症性息肉中最高(39.50%),在各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贲门息肉患者胃窦Hp阳性率18.44%。4、贲门息肉病理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以及肿瘤性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最多见(56.56%)。胃底腺息肉以女性为主,其余三种病理类型均以男性为主(P<0.001)。肿瘤性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且息肉以≥1.0cm的比例最高(76.47%)。5、对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P=0.011,OR=1.64,95%CI:1.12-2.39)、反流性食管炎(P=0.039,OR=1.51,95%CI:1.02-2.23)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中年组(P=0.008,OR=1.96,95%CI:1.19-3.23)为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论:贲门息肉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息肉以单发、0-Is型且≤0.5cm多见。贲门息肉病理类型以炎症性息肉最多见,肿瘤性息肉在老年组中多见,且息肉直径多≥1.0cm。大部分贲门息肉患者有反流症状,内镜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胃窦Hp感染率明显低于普通人群。男性和反流性食管炎为炎症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在内镜判断贲门息肉病理性质中的价值。方法:近5年经ME-BLI胃镜检查的贲门息肉患者76例,将黏膜的微结构分为4类:小圆形、长条形、绒毛状或脊状、无微腺体结构;微血管分为5类:蜂窝样、血管密集、精细网络状、核心血管、无微血管结构。按ME-BLI胃镜下表现判断贲门息肉的性质,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统计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以及各内镜征象诊断不同类型息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76例贲门息肉中,内镜诊断与病理学相符率88.16%。2、炎症性息肉微结构以长条形为主(敏感性89.29%,特异性79.17%),微血管以精细网格状为主(敏感性75.00%,特异性87.50%);胃底腺息肉微结构以小圆形为主(敏感性90.00%,特异性93.94%),微血管以蜂窝样为主(敏感性80.00%,特异性98.48%)。肿瘤性息肉的联合模式为绒毛状或脊状+核心血管和无微腺体结构+无微血管结构(敏感性100.00%,特异性96.92%)。结论:ME-BLI胃镜下贲门息肉的微结构和微血管与组织病理学有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微结构与微血管特征可以为内镜判断息肉的性质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他文献
背景:多项国内外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维生素D可能通过抗炎和修复肠道粘膜屏障等作用来诱导IBD的缓解,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但补充维生素D对IBD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未有定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探讨维生素D的补充治疗对IBD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临床复发率、疾病活动指数和CRP、hs-CRP、ESR等炎症指标的影响,同
目的了解高糖刺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巨噬细胞的影响,探索C型利钠肽受体(NPR-C)信号通路是否通过调控Nod样受体3(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改善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方法分离获取人脐带静脉来源的HUVECs,佛波酯刺激THP-1细胞株获得单核巨噬细胞。建立高糖诱导损伤的HUVECs、巨噬细胞模型,加入NPR-C特异性激动剂c-ANF干预实验。细胞计数
目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但即使BMI相同,不同患者也存在不同的心血管风险。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否因BMI而异。以及对于体成分(四肢肌肉、躯干脂肪)对BMI和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之间的潜在关联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2年1月9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于福建医科
目的:探讨Ig G4相关性疾病(Ig G4-Related Diseas,Ig G4-R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表现、诊疗及预后。方法:经电子病例调阅方式检索福建省立医院2010年1月-2021年1月收住的经“2011年日本Ig G4-RD综合诊断标准”确诊为Ig G4-RD的住院病历共40例,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合并基础病、症状、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血沉(E
目的:探讨正常人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Bowel Contrast Ultrasonography,BCUS)大肠显像良好所需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大肠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估BCUS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健康体检且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以及289例临床疑诊胃肠道疾病行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疑似病变组)行BCUS检查。记录正常组BCUS图像
目的:探讨入院48小时内以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 dimer,DD)的血清浓度最大值构建的参数模型(parametric model,PM)对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06月30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因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的患者238例。根据
目的:研究比较血清GP73、肝功能指标与肝硬化的关系,探讨血清GP73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血清GP73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的150例肝硬化患者及15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GP73、ALB、ALT、AST、ALP、GGT、PT、PLT等,采用Child-Pugh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分别比较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酮症酸中毒、是否进展为脓毒血症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差异,指导临床的个体化诊治。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且确诊为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分别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脓毒血症进行分组并比较组别之间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病原学检查、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1例经细针穿刺病理支持为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分别于微波消融术前、术后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在消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5分钟及术后30分钟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所测量的消融术后甲状腺结节体积大小、超声造影模式下不同时间段所测得的消融术后甲状腺结节体积、消融前后甲状腺结节弹性值的变化(包括Emean(弹性平
目的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胆管炎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7(IL-7)等指标进行检测,研究其对急性胆管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急性胆管炎患者共56例,根据目前公认的《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将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I级组(24例)、II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