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探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bh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大学声名卓越的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创“软实力”概念,在随后二十年中,约瑟夫·奈针对“软实力”著书立说,“软实力”说因此影响日隆,而“软实力”也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常用术语。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学者顺时而动,将软实力学说译介到中国,为后续中国学界深入研究软实力做好铺垫。再者,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过去五年中多次提倡并落实“文化软实力”。至此,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蔚然成风,相关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即“吸引力”。具体而言,“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大棒)与利诱(胡萝卜)的方式获得你想要结果的能力。与此同时,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有三种来源(资源),即“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以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然而,深入考察国内学界有关软实力的研究,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中国学者不遗余力的论述“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学者对“软实力”内涵的认知与奈的阐述并无二致;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关于“软实力”来源的具体阐述却与奈的观点有根本区别。亦即,诸多学者虽然也从“文化”、“制度与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这三个维度探讨“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的来源,但他们强调的重点截然不同。那么,中国学者论述的“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到底指什么?中国学者为什么要论述“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国外观察家如何看待这种“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这种“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理论”对当下乃至未来的中国外交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尝试为这些问题提供某些解答,借此抛砖引玉,冀望中国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金融犯罪指的就是那些自然人、单位和组织等刑法上的主体,违反有关证券、货币、信托、保险等相关金融监管法律,在金融领域内从事违反法律规定的活动或相关活动,破害金融监管
市场经济的核心与灵魂是公平有序的竞争,而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法行政,为了追求狭隘的不法利益,运用强制手段,排斥、限制竞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关系,侵害市场公平
教唆犯认识错误问题是将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放置在共犯的理论中进行探讨。认识错误的法律效果一般在于是否阻却行为人的犯罪故意或者责任。然而,在共犯中去讨论认识错误又必然
一般认为所有权是完全和独立的物权,具有高度的排他性、支配性和完整性——具有完全的绝对性,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权能。这种所有权权能的划分方式既非必要
完善高校学生事务法治管理,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适应法治社会需要走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高校学生事务法治管理构建于高校法治建设的框架之中,是依法治校理念与实践在高校学生
即时强制是行政强制法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即时性和强制性等突出特点。目前,我国的《行政强制法》(草案)即将出台,理论界、实务界对行政强制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