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糖尿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发病人数超过4.25亿。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在全球糖尿病人群的每年发病率为6.3%,而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足部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风险达25%。因而,目前重度糖尿病足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截肢甚至死亡,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寻找和研究治疗重度糖
【基金项目】
:
项目名称: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机制初探,项目合同编号:2017GXNSFAA198293,项目来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起止时间:2017.9-2020.9; 项目名称: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糖尿病足: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项目合同编号:YYZS2020010,项目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攀登计划,项目起止时间: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目前发病人数超过4.25亿。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在全球糖尿病人群的每年发病率为6.3%,而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发生足部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风险达25%。因而,目前重度糖尿病足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截肢甚至死亡,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寻找和研究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发生,周围动脉病变是最突出的因素,包括下肢大动脉和/或足部微血管的病变。动脉硬化闭塞会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出现皮肤、筋膜、肌肉、神经、骨等组织的坏死。鉴于此,重建病变血管以改善病灶血运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外科手段之一。但研究发现,硬化堵塞的下肢大动脉行血管重建术后,部分病人的足部溃疡仍然难以愈合,因为血管重建术只能再通小腿大动脉,而并不能疏通更细的足部动脉,也不能修复损伤的血管或再生新的血管,故不能彻底解决足部的缺血问题。因而,如何促进溃疡局部微血管的修复、再生,是关键的问题。本课题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创新性的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术(TTT)”运用于重度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对糖尿病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及严重缺血感染的病人,成功保住患者肢体,并促进溃疡愈合。前期影像学结果表明,患者微循环显著改善,大量新生血管。“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软组织缺损修复理念,为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念。然而,TTT过程中的血管新生的具体的细胞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研究TTT过程中血管再生的具体机制,可以为TTT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更多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这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本研究应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目标细胞,验证EPCs内的Ang-1/Tie-2信号通路的作用,以及Ang-1/Tie-2信号转导通路在TTT促进糖尿病足患者创面血管再生中分子调控事件的作用,更深层次阐明“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度DFU中的血管再生的形成机制,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患者入组标准制定、分组与标本收集: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接受治疗的Wanger3级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根据入组标准分为3组:A组:(患者未接受TTT治疗之前);B组(患者接受TTT术后1月);C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其他治疗后1月),收集上述患者外周血与创面溃疡旁组织。2.探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术(TTT)治疗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外周血血管因子表达与创面微血管再生现象:(1)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中新生血管的结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CD34来进行血管生成数量的定量检测;(2)通过CD31与α-SMA免疫荧光检测创面组织中的成熟微血管;(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创面中Ang-1、Ang-2、VEGFA表达情况;(4)通过ELISA技术检测外周血中Ang-1、Ang-2、VEGFA的表达。3.探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术(TTT)与外周血血管因子表达与创面微血管再生现象的机制研究:(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与ELISA实验检测各组患者溃疡旁组织和外周血中Nrf-2的表达;(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与ELISA实验检测各组患者溃疡旁组织和外周血中MMP-9与TIMP-1的表达;(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与ELISA实验检测各组患者溃疡旁组织和外周血中人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的表达;(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4+,CD34+/CD133+,CD34+/CD133+/VEGFR-2+细胞阳性率。结果:1.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发现,TTT术后病人相对于其他组,新生血管明显增多,CD31与α-SMA免疫双荧光检测创面组织中的新生血管数量以及成熟微血管数量发现TTT术后组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5);ELISA与免疫组织化学试验表明,TTT术后组血管生成因子Ang-1、VEGF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Ang-2低于其他两组(p<0.05);2.TTT术后患者溃疡旁组织和外周血中Tie-2、Nrf-2与TIMP-1较其他组表达明显升高、MMP-9表达降低(p<0.05)。3.胫骨横向骨搬移术(TTT)与重度糖尿病足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的研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后,TTT术后组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占比高于其余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TT能够有效促进重度糖尿病足患者溃疡愈合。2.接受TTT手术的患者创面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证实了Ang-1/Tie-2信号通路在该组患者外周血及局部上调,促进血管的新生。3.证实接受TTT手术的患者的内皮祖细胞活化增加,为新生血管生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他文献
背景:骨稳态是机体通过多途径调节来使骨量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的一种动态平衡,受破骨细胞(Osteoclasts OCs)和成骨细胞的双重调节,其中破骨细胞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骨重塑过程中破骨细胞的过度活跃与多种溶骨性疾病息息相关,如:骨质疏松,癌症,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以及骨关节炎相关的骨破坏等。破骨细胞是骨质流失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它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破骨细胞是融合形成的巨大细胞,多细胞核和骨吸收功
目的:腱-骨界面的修复过程一般都是疤痕组织的形成,无法恢复到天然的形态及结构,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生物力学强度效果。随着对天然腱-骨结构的微观解析,界面结构与其功能的紧密联系的重要性也愈加突显,模仿天然组织结构的组成来改善受损组织的再生修复策略成为了组织工程新的选择。磷酸钙液态前驱体(Ca P-PILP),一种数纳米尺度的矿化材料,可作为基元实现精确的仿生矿化,从而实现肌腱-骨界面的仿生重构。意义:本
目的:研究HIV-1感染经ART治疗患者血浆外泌体WNT信号通路m RNA差异表达,对比分析HIV-1感染经ART治疗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外泌体WNT信号通路m RNA的表达,了解HIV-1感染经ART治疗患者血浆外泌体WNT信号通路相关调控基因和相关功能基因种类、数量变化规律,寻找具有特征性的差异分子,为早诊断、早治疗、清除病毒储存库在内的多种策略提供侯选指标,为了解和早日攻克艾滋病以及其它相关
研究背景和目的:炎症性骨溶解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1β、IL-6和TNFα等。这些炎性因子可以刺激破骨细胞的募集和激活,致使它的骨吸收功能增强,从而引发骨代谢平衡紊乱。破骨细胞作为唯一可以发挥骨基质吸收功能的细胞,在炎症性骨溶解的发生机理中极其重要。深入认识破骨细胞吸收骨骼的机制以及调节其分化和活性的细胞因子可提供基于机制或细胞因子的潜在治疗靶点,以预防炎症性骨丢失。尽管目前的
目的:脊柱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可能从几周到几年不等。其表现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另外,脊柱结核可导致脊柱侧弯畸形和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健康后果,它是导致瘫痪的常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疾病预后。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改善脊柱结核的治疗,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是一个挑战,值得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
研究背景和目的:破骨细胞的过度形成和活化可导致多种溶骨性病变,如炎症诱导的骨破坏、骨质疏松、Peget’s病、肿瘤骨溶解等。骨稳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参与其动态平衡调节过程的包括两大主要角色,即从骨髓间充质祖细胞分化来的成骨细胞介导骨形成和源自造血干细胞的破骨细胞介导骨吸收。而如今临床针对破骨细胞骨溶解的药物基本上都不是靶向药,有很多不明确的副作用,因此应用也不是很广泛,对此研发针对破骨细胞骨溶解副
目的:近年来,老年人的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报告率不断攀升,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老年男性嫖客和暗娼(Female sex workers,FSWs)是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也常常发挥着将HIV-1传播给一般人群的桥梁作用。本研究以HIV-1感染的
背景:OA(osteoarthritis,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早期多为滑膜的病变,而滑膜病变是一种炎性反应。而Chemerin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来自于脂肪组织趋化因子,可特异性与G蛋白偶联受体Chem R23结合,对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有趋化作用。在既往有研究证明Chemerin可刺激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从而增加滑膜细胞的炎性反应,这样的研究结果提示Chemer
研究背景及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起源于胚胎时期外胚层的神经嵴干细胞。其中,肾上腺源性神经母细胞瘤所占的比例最高,是小儿外科及泌尿外科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生存预后较差的实体肿瘤。目前的神经母细胞瘤的良恶性评估以MYCN基因的高表达程度为重要的参考指标。MYCN高表达神经母细胞瘤的高恶性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对其进行了阐述。然而,与之相对应的,MYCN低表达的神经母细胞瘤
目的:骨转移是肿瘤转移中的常见事件,伴随医疗水平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骨转移的发病率相应增高,约75%的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伴随骨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破坏、脊髓压迫、骨髓再生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现存治疗转移药物地诺单抗存在价格昂贵及诱发自发性椎体骨折的问题,寻找一种理想的抑制骨转移药物是有必要的。天然产物(Natural products,NPs)中的提取物葛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