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印尼文译本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527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国家翻译《道德经》的历史已经比较悠久。整本《道德经》西方译本1842在法国初次问世,后来的译本主要以英译本为主。因此英译本已经成为《道德经》外文译本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他语种,如东南亚语言的译本很少被研究者重视。
  印尼作为东南亚大国,语言、文化多元的国家,印尼各地本土文化在历史上曾受到过各种外来文化,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印尼思想文化比较开放、包容,印尼人一般相信天地万物有其的主人,为天地万物的根源,称之为TuhanYangMahaEsa(唯一的上帝/TheAbsolute)。因此,印尼人比较容易接收世界各地的形而上学思想。
  印尼的华人族群历史悠久。据相关研究,印尼华人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以前,华人迁移到印尼美丽千岛在唐、宋代达到第一次高潮,到了清末又达到一次高潮。印尼华人绝对人数是世界上(除了中国及港澳台以外)最多的国家。世世代代在印尼土生土长的华人,在十九世纪初已经出现语言变迁,语言上已经本土化,低级马来语(印尼语的前身)及印尼各地方言(主要是爪哇语)为他们的主要交际工具。但是从文化上,他们还是认可并保留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中国经典的翻译成为当时华人们的精神需求,《道德经》是其中一本。
  从广义文本的角度来看,《道德经》在印尼的传播文本包括以文字形式的《道德经》翻译文本(狭义)以及吸收、发挥《道德经》思想的印尼道教太上门思想内容。这两种文本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是定质描写法研究,利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主要具体方法对《道德经》在印尼的传播文本进行系统、全面地考察。
  《道德经》整本的印尼文翻译从1937年到2014年出现了九个不同版本,分别是Tan1937译本、Kwee1938译本、Liem1960译本、Tjan1962译本、MajelisTridharma1995译本、Khrisna1999译本、Tjan2007译本、Lika2012译本以及Wang2014译本。从文本发展来看,可以分为早期文本(1937、1938)、60年代文本(1960、1962),90年代文本(1995、1999)以及2000年以后文本(2012、2014)。越新的文本,其印尼语语言规范程度越高。早期文本基本使用低级马来语(现代印尼语的前身)写的,因印尼当时的历史背景原因,混淆语现象浓厚, 马来语、印尼方言、荷兰语、英语等词在译本中多处出现。60年代、90年代文本基本已经走向现代规范印尼语的发展,到了2000年以后的文本基本已经使用现代规范印尼文,并且在写作上已走向科学化,附上主要参考文献,基本参考中英文著作的《道德经》。
  四种译本(Tan1937、Tjan2007、Lika2012、Wang2014本)附上《道德经》源文文字,但没有说明源文的版本来源。四本源文的文字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标点符号和断句不同、文字使用不同、脱文、衍文现象、以及文字顺序不同。经与老子《道德经》五种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帛书本、竹简本)对比,发现印尼文译本《道德经》基本使用今本为底本:Tjan2007、Wang2014基本符合王弼本,Tan1937、Lika2012本基本符合河上公本。Lika2012底本源文内容上有几处有意改变,例如:一、章节上文字安排的变化(第19、20章和22、23章);二、参考帛书本的文字补充(第2章)。《道德经》印尼文翻译有待提高对底本的重视和选择,以及有必要在文本中加以说明。
  译本对《道德经》几个重要概念(道、德、自然、无为)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1)译本对“道”字的翻译方法有异化倾向,越新的版本异化程度越高。可是“道”字的译文一般是Tao/Dao加以补充说明的定语,如Taoyangkekal、Taoyangabadi、Daoyangmuliadanabsolut、Daoyangsesungguhnya等等。(2)译本对“德”字的翻译普遍采取归化策略,理解为品德、德行。但从《道德经》整本所出现的44次德字,在Tjan2007、Lika2012、Wang2014本各出现8次“De”译文,已有异化倾向的苗头。(3)译本对“自然”的翻译方法基本采取归化策略,理解为形容“道”自己如此的状态。(4)译本对“无为”的翻译方法,除了Wang2014本完全使用异化策略,把“无为”译成wuwei以外,其他译本基本采取归化策略,译文把“无为”理解为“不做”。
  译本对《道德经》隐喻的翻译方法全都把原文转换成印尼文。如:母-Ibu、水-air、谷-lembah、赤子-bayi、刍狗-anjingjerami等等。这些隐喻的原域若正好在印尼文里也是容易见到、容易理解的词语,如母、谷、赤子等,当译成印尼文时,读者不会感到这些词都是异域文化的,因此无法判断这些译法是归化或异化。但是像隐喻“刍狗”一词这样,其原域在印尼语里很难找到相等的情况,不易理解,当这个词字面翻译成印尼语词anjingjerami时,可以说是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显现不同文化的特点。
  华人的迁移带来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包括宗教文化——儒佛道,据不完整的统计全印尼三教庙数量达400多所,主要分布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三教中的儒教、佛教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道家道教文化通过印尼道教太上门也已经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基本涵盖了有印尼华人居住的印尼各地,是现代印尼新兴的道教流派。经过对印尼道教太上门的思想与《道德经》的关系研究,发现印尼道教太上门的思想内容处处受到《道德经》的影响。从广义文本的角度来看,印尼道教太上门是《道德经》的解读者、传播者。经本文系统考察《道德经》对印尼道教太上门的人生哲学观、教育宗旨、基本教义、主要修道经典及其修道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发现《道德经》81章中将近一半的内容内容被印尼道教太上门所吸收、所发挥。
其他文献
新时代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集纳者。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本质为切入点,深入探究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功能以及基本类型;以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维度为时间点,认识新时代建设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来完成网络意识形态的“两个巩固”目
社区矫正的本质存在明显的刑罚执行说与非刑罚执行说的分歧,其中在刑罚执行说中更是存在着唯一说与结合说的分歧。社区矫正的本质首先应该采用刑罚执行说,这应当从四个角度解析:第一是实证刑法学派创立社区矫正制度是在刑法之内解决刑罚执行问题。第二是社区矫正的全部对象——缓刑、假释、管制、暂予监外执行都具有刑罚执行本质。第三是社区矫正的具体措施是具有惩罚性的,包括法律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和自由的限制、受到收监执行
学位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悬赏广告内容变得丰富,不再限于返还拾得遗失物悬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依托于网络社交媒体的线上优等悬赏明显增多,但法律关于悬赏广告的规定却过于简略,《民法典合同编(草案)》第条并没有改善这一情况。通过对我国涉及悬赏广告纠纷的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悬赏广告司法实践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仍然存在悬赏广告性质之争,但以悬赏广告契约说为主流;二是悬赏广告类型化
学位
由于协同行为型垄断协议不以书面、口头的协议或决议形式客观呈现,因此协同行为的认定问题对于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国认定协同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后者将协同行为定义为“经营者之间虽未明确订立协议或者决定,但实质上存在协调一致的行为”,同时规定认定协同行为应考察四个因素,分别是经营者市场行为的一致性、经营者间
学位
涉外海洋调查涉及大量的海洋军事环境因素,有可能构成重要的军事情报,事关国家海洋资源信息安全和军事地理安全。近年来,部分沿海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在我国管辖海域实施的海洋调查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海洋安全。而我国的现行法律在规范涉外海洋调查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漏洞,这一切都要求我国尽快地制定专门的涉外海洋调查法。通过立法,维护我国的海洋安全。  制定专门的涉外海洋调查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国际法的相关规定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马君武已吸引不少学者对其展开研究。但以往之研究大多关注马君武的革命思想、教育理念和翻译贡献,甚少涉及其文学。虽有少量以马君武诗歌为研究对象的单篇论文,但因篇幅短小,未能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这与马君武的诗人身份极为不符。马君武诗歌虽不能称为上等之作,但其诗歌理论和诗歌作品都顺应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潮流与趋势要求,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仍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马君武诗歌创
学位
作为从延祐二年科举中成长起来的文人,王沂的交游广阔,马祖常、欧阳玄、苏天爵、虞集等人与他皆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同年、同僚群体是激发他文学创作的催化剂。沐浴在延祐、天历年间的盛世文风之中,他大力讴歌大元盛世,与友朋诗文酬唱,共同奏出一曲颂圣揄时的赞歌。  王沂自幼随父亲王宗仁在江南居官,得到过名儒耆宿的指点提拨。金榜题名之后,他长期在北地为官,还奉诏多次代祀海镇岳渎。他结交的友人既有南方才子,亦有北地
学位
在历史语言学盛行时期,语言学家们热衷于比较世界不同语言,将其分类、溯源。但是这种方法在印欧语系语言中虽见成效,终究不能适用于世界已知的所有语言。而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当代语言类型学突破了传统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为跨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因而,本文希望尝试运用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对蒙古语和日语的语法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寻求蒙古语和日语之间的深层共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
学位
人类文明发展的隐喻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的过程就是隐喻性的。目前有许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最常见的隐喻现象是以人体自身的部位作为认知模式的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属于隐喻的一种,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个器官或者部位的特殊功能来表达隐喻概念,例如:“头、目(眼)、口(嘴)、鼻、耳、眉、手、脚、心、肝、肺、肠、胃”等人体部位的内
学位
自古以来,中国既是人类文化摇篮之一,又是东方拥有最为长久、辉煌的文化历史的国家之一。中华文化传遍了全世界,尤其对日本、朝鲜、泰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作为中国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深受包括古代文学、思想民俗、建筑工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诗、辞、歌、赋、曲、传、表、小说等各类古代文学形式对越南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明清小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