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试点以来,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相对户籍人口来说,为大多数流动人口提供健康保障和基本卫生服务一直困难重重,不仅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流动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外部环境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适合于深圳市流动人口特点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不断提高深圳市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利用水平,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研究现场,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文献资料来源于文件汇编、常规统计资料等;问卷调查分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调查”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利用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1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定性资料来源于专题组讨论、个人深入访谈和典型调查。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1.0、SAS8.12和MicrosoftExcel2003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灰关联聚类分析、案例评价、SWOT分析、利益相关集团分析等资料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2003年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达到400万,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平均年龄26.7岁。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为19.07%、慢性病患病率为19.15%,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特别是疾病医疗和健康指导。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利用率为25.53%,主要利用医疗服务,其他服务则较少。在两周内患病的流动人口中,选择私人诊所就诊的比例为37.80%,而在社康中心就诊的比例为25.98%。反应性与满意度分析表明,尊严、舒适性、服务态度等方面得到认可,自主性、选择性、医疗费用等方面有待改善。
在宝安区,2003年已有110家社康中心,平均每个社康中心服务户籍人口约3000人,平均每个社康中心服务流动人口则为3万人左右。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一般是被动的,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做到上门服务。虽然大多数社康中心医务人员认为有必要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但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他们对于在流动人口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畏难情绪,积极性主动性明显不够。案例研究表明,由政府公立医院与流动人口的聘用单位合作举办的捷家宝、王利社康中心代表了目前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同模式,各有利弊,举办医院会倾向于“捷家宝模式”、聘用单位会倾向于“王利模式”。
随着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多年来政府对流动人口的“防备”管理思路也在不断转变,取消收容遣送制度,逐步改革暂住证制度,最终取消暂住证已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宝安区现有的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较低,每千人口床位数不到1张,每千人口医师数不到1人,这也导致了非法医疗机构成为当地的庞大地下产业,对流动人口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2005年3月深圳市开始实施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参加人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交8元,个人交4元,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研究结论:深圳市流动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利用上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供给不足、筹资与利用水平低,而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较差,为他们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务之急。保护流动人口权益、解决“就医难、看病贵”问题,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在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多数利益集团可以动用的资源以及动用资源的能力比较有限,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意识;强化政府行为,以卫生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以需方为导向,提高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启动市场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多种渠道筹资,探索适合于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研究创新本研究率先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这个特定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同时,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发现了深圳市流动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利用上处于弱势地位、在流动人口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外部环境较为特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