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茵利胆胶囊工艺改进与初步药效学评价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改进金茵利胆胶囊的提取工艺,建立制剂质量评价体系,并初步评价其药效,为减少金茵利胆胶囊的临床用药剂量、提高制剂稳定性提供实验依据,为金茵利胆胶囊的二次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1.采用膜分离技术,通过单因素考察、正交试验,以有机高分子膜的截油率及膜通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的膜分离工艺参数;同时考察膜分离前后挥发油的物理性质。
  2.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对制剂处方中茵陈等四味中药的挥发油部分进行环糊精包合;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工艺条件,进一步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紫外光谱法(UV)以及红外光谱法(IR)对已制成的包合物进行验证。
  3.以金茵利胆方水提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以绿原酸转移率、膜通量为评价指标,优化氧化铝无机陶瓷膜精制金茵利胆方水提液的工艺参数。
  4.采用C18色谱柱,以0.1%磷酸水溶液(B)-乙腈(D)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8mL·min-1;检测波长:315nm;柱温:35℃;梯度洗脱。建立金茵利胆胶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对绿原酸等五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5.采用冰醋酸扭体法和热刺痛法致痛,研究对比金茵利胆胶囊工艺改进前后制剂的镇痛作用;建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两种急性炎症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足肿胀实验大鼠血清中β-EP、PGE2、5-HT及皮肤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对比金茵利胆胶囊工艺改进前后制剂的抗炎作用。
  结果:1.优选的膜分离最佳工艺参数即挥发油浓度为12mL·L-1,转速为150r·min-1,压力为0.15MPa。膜分离挥发油前后物理参数显著性差异。
  2.优选的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和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6,包合为温度60℃,包合时间3h。TLC、UV和IR结果表明包合物已形成。
  3.选用孔径为0.2μm的氧化铝无机陶瓷膜,药液浓度0.05g·mL-1,操作压力为0.06MPa条件下,具有较高膜通量且绿原酸的转移率最佳。
  4.建立的高效液相法指纹图谱中,共标定18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绿原酸(6号峰)、咖啡酸(9号峰)、阿魏酸(13号峰)、柚皮苷(15号峰)和新橙皮苷(17号峰),10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
  5.醋酸扭体实验中,工艺改进后的金茵利胆胶囊中剂量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其他各组,且与原工艺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热刺痛实验中,金茵利胆胶囊工艺改进前后制剂对小鼠的痛阈值提高率效果相近,无显著性差异;耳肿胀实验中,工艺改进后的金茵利胆胶囊中剂量组的镇痛效果最好,且与原工艺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注射角叉菜胶2-3h时间段内,各组大鼠的组肿胀度出现最大值,且模型的效果到达最佳值,工艺改进后的金茵利胆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的抗炎效果均优于原工艺制剂(P<0.05);ELISA法测定相关指标,工艺改进后的金茵利胆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PGE2、5-HT的含量出现降低,β-EP含量增加。工艺改进后的金茵利胆胶囊高剂量组皮肤组织中TNF-α、IL-1β的含量降低,且与原工艺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用膜分离技术可以使挥发油及水提液的富集与纯化达到较好效果,对金茵利胆胶囊制备工艺进行的改进研究,合理可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科学,结果可信,可为提升该制剂质量控制标准奠定基础;初步的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工艺后的制剂治疗效果优于原工艺产品,为金茵利胆胶囊的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1、对三益丹丸剂的提取和成型工艺进行研究,确定稳定、可行的制备工艺。
  2、对三益丹丸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确定准确、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
  3、构建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探讨三益丹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
  方法:
  1、根据处方各药味的理化性质,优选方中各味药材的前处理工艺。以血竭中血竭素溶出度为评价指标,优选出血竭的最佳粉碎粒度;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西洋参和延胡索中总多糖、总皂苷、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优选最佳乙醇提取工艺;以Ca2+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
目的:对马齿苋-肉桂药对最佳提取工艺及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工艺进行研究,评价其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效果及其分子机制,为马齿苋-肉桂临床配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以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马齿苋-肉桂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用3%DSS诱导小鼠UC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结肠组织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NF-κB/P65、p-AKT、p-STAT3、p-ERK蛋白的表达,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IL-6、IL-8、IL-10、TNF-α的含量变化。
  2.LP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技术筛选葛根芩连汤君臣(葛根、黄芩、黄连)三味中药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的潜在活性物质,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其理论可能有效物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1.从传统中药数据库TCMSP(http://lsp.nwu.edu.cn/)中寻找葛根芩连汤中君臣(葛根、黄芩、黄连)三味中药的相关活性化合物,从PubChem(https://www.ncbi.nlm.nih.gov/pccompound)数据库中下载小分子活
目的:筛选丹皮酚醇质体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体外透皮性能以及抗炎作用初步研究,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采用注入超声法制备丹皮酚醇质体,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指数(PDI)的综合评分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处方。
  2.透射电镜(TEM)观察丹皮酚醇质体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考察醇质体的形成机制;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体外皮肤渗透与
目的:研究BC(黄芩苷)与GD(栀子苷)(7∶3)配伍对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100只SD雄性大鼠,体重270±20g,建立永久中动脉阻塞模型(PMCAO),术后苏醒大鼠,根据Zea-Longa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评分在4-5可用作后续造模成功实验;实验动物分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BC与GD(7∶3)配伍120mg/kg、60mg/kg、30mg/kg组。各组均于造模12h后开始给药,每天一次,连续给药一个月。
  1.BC与GD配伍对缺血性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
目的
  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后两种成分入脑率及抗脑缺血损伤的药效机制,为黄芩苷、栀子苷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SPF级SD大鼠,雄性,体重270±20g,MCAO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苏醒大鼠,根据Long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评分1~3可用作后续造模成功实验。实验动物分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黄芩苷组(BC)、栀子苷组(GD)、黄芩苷:栀子苷7:3配伍组(PW),其中假手术组只分离CCA,不结扎血管。假手术与模型组灌胃0.
肾康栓现收载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由大黄、丹参、红花、黄芪组成。具有降逆泄浊,益气活血之功效,主治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所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中医辨证属湿浊血瘀证者。肾康栓为肾康注射液的改良剂型,然而注射液剂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极易导致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肾康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血管刺激症状、皮疹、心前区疼痛等。2009年肾康注射液因个别批次热原不合格导致暂时停产。肾康栓目前尚无不良反应的报道,且
目的:
  通过对川楝子、小茴香及两药配伍后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给药后大鼠生化指标测定和病理切片观察,探讨川楝子配伍小茴香减毒机制。
  方法:
  1.分别建立川楝子提取物主成分川楝素和小茴香提取物主成分反式茴香脑的HPLC测定方法并测定含量;
  2.分别建立大鼠血浆和肝、脑组织中川楝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方法,及大鼠血浆中反式茴香脑浓度的气相色谱与质谱连用(GC-MS/MS)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依据建立的方法考察川楝子、小茴香和两
目的:通过研究山茱萸果核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果核进行质量评价研究,为山茱萸果核防治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提供依据,为其作为保肝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1.利用醋氨酚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体内生化指标(AST、ALT、MDA、GSH-Px、SOD)及病理切片观察,考察山茱萸果核、果肉、全果防治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差异。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对山茱萸果核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山茱萸果核大孔树脂不同洗脱部位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差异,筛选山茱萸果核防治
目的:按国家药品注册法规的要求,考证古代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处方和制法及临床应用;揭示百合地黄汤古法制备的煎液化学物质构成;通过网络药理学平台预测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功效成分、关键靶点和作用通路,为古代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物质基准制定奠定基础。
  方法:1.采用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研究考证的方法,确定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处方、制法、主治病症及用法用量。
  2.利用UPLC-Q-TOF-MSE、GC-MS、ICP-MS的高效分离及快速分析技术,分析、鉴定百合地黄汤煎液中非挥发性、挥发性成分和化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