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胡晓华教授治疗PCOS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病案的一般情况、用药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类别等进行分析,探讨胡晓华教授治疗PCOS的组方用药规律,进一步完善其学术思想和经验,为今后治疗PCOS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方法:严格按照PCOS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胡晓华教授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所诊治的PCOS患者的临床病案,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16建立数据库,使用相关数据分析软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包含年龄、药性、药物功效等,并结合胡晓华教授临证实际情况对其挖掘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结果:筛选出的301份病例中,处方共301首,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年龄: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39岁,平均年龄26.4±4.2岁;21-28岁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2.8%,其次为28-35岁者,占35.6%,两者累积频率达88.4%,年龄在21岁以下及35岁以上者较少,各占7.6%、4.0%。
2药物频次分布:301首处方中,涉及药物60种,使用频率≥0.50%的药物共32种,累积频率达87.49%;使用频率≥3.00%的药物有15种,累积频率达62.98%,依次为:枸杞子、菟丝子、仙茅、淫羊藿、牛膝、墨旱莲、女贞子、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何首乌、鹿角霜。(甘草常以调和药使用,为更客观的反映导师临床用药特点,将其纳入,但不排序。)
3中药药性分布情况:
(1)药物四气分布:温性出现频次最高,达1738次,占31.85%,其次为寒性,出现1619次,占29.67%,平性药物出现1412次,占25.88%,三者累积频率达87.40%;后依次为凉性410次(7.51%)、热性278次(5.09%);
(2)药物五味分布:甘味药最多,占41.47%,后依次为苦味(23.04%)、辛味(18.25%),酸(9.91%)、咸(2.96%)、淡(2.31%)、涩(2.06%);
(3)药物归经分布:十二经中均有分布。按用药频次分析,出现频率≥10.00%的依次为:肝经(28.88%)、肾经(21.95%)、脾经(12.35%);按药物种数分析,使用频次≥20味的依次为肝经(34味)、胃(22味)、肾(21味)和脾(21味)。
4药物功效类别分布:共涉及11类,分别为补虚药57.42%(18味)、活血化瘀药14.04%(7味)、清热药8.08%(7味)、利水渗湿药7.24%(6味)、化痰止咳平喘药3.02%(7味)、理气药2.99%(5味)、收涩药2.69%(1味)、解表药1.63%(2味)、消食药0.99%(4味)、化湿药1.70%(2味)、平肝息风药0.20%(1味),其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累积频率达71.46%。将补虚药再次分类,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补阳药1149次(36.04%)、补阴药953次(29.89%)、补血药728次(22.84%)、补气药358次(11.23%)。
5基于聚类分析的新方组合:(1)枳实、枳壳、苍术、青皮、陈皮、天南星、半夏;(2)丹皮、栀子、益母草、郁金、丹参、柴胡、川芎、红花、薄荷;(3)牛膝、桃仁、香附;(4)黄连、黄芩、瓜蒌、枇杷叶、浙贝、桑白皮、麦冬、金银花、蒲公英、玄参;(5)薏苡仁、冬瓜皮、茯苓;(6)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白术、白扁豆、甘草;(7)当归、白芍;(8)墨旱莲、石斛、女贞子、枸杞子、熟地黄、何首乌、覆盆子、淫羊藿、菟丝子、仙茅、鹿角霜、紫河车、紫石英;(9)牡蛎、海藻、泽泻、车前子、玉米须。(荷叶与其他药物均未形成聚类关系,故除外)
6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药物组合:
(1)常用对药: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
(2)三味药组合:仙茅、淫羊藿、枸杞子;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仙茅。
(3)四味药组合: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
(4)潜在药物组合:墨旱莲、女贞子。
结论:
1PCOS的发病以育龄期女性为多见。
2PCOS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与脾虚、肝郁、痰浊、燥热密切相关。
3PCOS以“补、调、通”为治疗原则,强调防治结合、调心畅志,注重分型、分期施治,长于中西合参,以达到病去人安之目的。
4PCOS的临床用药,药性多温、寒、平,味多甘、苦、辛,主要归肝、肾、脾、胃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
5胡晓华教授常用对药为: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三味药物组为:仙茅、淫羊藿、枸杞子,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仙茅;四味药物组: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潜在药物组:墨旱莲、女贞子。
6胡晓华教授治疗PCOS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肾虚型、阴虚胃热型、痰湿阻滞型和肝气郁滞型。
方法:严格按照PCOS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胡晓华教授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所诊治的PCOS患者的临床病案,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16建立数据库,使用相关数据分析软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包含年龄、药性、药物功效等,并结合胡晓华教授临证实际情况对其挖掘结果进行讨论、分析。
结果:筛选出的301份病例中,处方共301首,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年龄: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39岁,平均年龄26.4±4.2岁;21-28岁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2.8%,其次为28-35岁者,占35.6%,两者累积频率达88.4%,年龄在21岁以下及35岁以上者较少,各占7.6%、4.0%。
2药物频次分布:301首处方中,涉及药物60种,使用频率≥0.50%的药物共32种,累积频率达87.49%;使用频率≥3.00%的药物有15种,累积频率达62.98%,依次为:枸杞子、菟丝子、仙茅、淫羊藿、牛膝、墨旱莲、女贞子、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何首乌、鹿角霜。(甘草常以调和药使用,为更客观的反映导师临床用药特点,将其纳入,但不排序。)
3中药药性分布情况:
(1)药物四气分布:温性出现频次最高,达1738次,占31.85%,其次为寒性,出现1619次,占29.67%,平性药物出现1412次,占25.88%,三者累积频率达87.40%;后依次为凉性410次(7.51%)、热性278次(5.09%);
(2)药物五味分布:甘味药最多,占41.47%,后依次为苦味(23.04%)、辛味(18.25%),酸(9.91%)、咸(2.96%)、淡(2.31%)、涩(2.06%);
(3)药物归经分布:十二经中均有分布。按用药频次分析,出现频率≥10.00%的依次为:肝经(28.88%)、肾经(21.95%)、脾经(12.35%);按药物种数分析,使用频次≥20味的依次为肝经(34味)、胃(22味)、肾(21味)和脾(21味)。
4药物功效类别分布:共涉及11类,分别为补虚药57.42%(18味)、活血化瘀药14.04%(7味)、清热药8.08%(7味)、利水渗湿药7.24%(6味)、化痰止咳平喘药3.02%(7味)、理气药2.99%(5味)、收涩药2.69%(1味)、解表药1.63%(2味)、消食药0.99%(4味)、化湿药1.70%(2味)、平肝息风药0.20%(1味),其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累积频率达71.46%。将补虚药再次分类,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补阳药1149次(36.04%)、补阴药953次(29.89%)、补血药728次(22.84%)、补气药358次(11.23%)。
5基于聚类分析的新方组合:(1)枳实、枳壳、苍术、青皮、陈皮、天南星、半夏;(2)丹皮、栀子、益母草、郁金、丹参、柴胡、川芎、红花、薄荷;(3)牛膝、桃仁、香附;(4)黄连、黄芩、瓜蒌、枇杷叶、浙贝、桑白皮、麦冬、金银花、蒲公英、玄参;(5)薏苡仁、冬瓜皮、茯苓;(6)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白术、白扁豆、甘草;(7)当归、白芍;(8)墨旱莲、石斛、女贞子、枸杞子、熟地黄、何首乌、覆盆子、淫羊藿、菟丝子、仙茅、鹿角霜、紫河车、紫石英;(9)牡蛎、海藻、泽泻、车前子、玉米须。(荷叶与其他药物均未形成聚类关系,故除外)
6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药物组合:
(1)常用对药: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
(2)三味药组合:仙茅、淫羊藿、枸杞子;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仙茅。
(3)四味药组合: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
(4)潜在药物组合:墨旱莲、女贞子。
结论:
1PCOS的发病以育龄期女性为多见。
2PCOS的基本病机是肾虚血瘀,与脾虚、肝郁、痰浊、燥热密切相关。
3PCOS以“补、调、通”为治疗原则,强调防治结合、调心畅志,注重分型、分期施治,长于中西合参,以达到病去人安之目的。
4PCOS的临床用药,药性多温、寒、平,味多甘、苦、辛,主要归肝、肾、脾、胃经,用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
5胡晓华教授常用对药为: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三味药物组为:仙茅、淫羊藿、枸杞子,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仙茅;四味药物组: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潜在药物组:墨旱莲、女贞子。
6胡晓华教授治疗PCOS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肾虚型、阴虚胃热型、痰湿阻滞型和肝气郁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