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消化系统中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的8%-10%。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到5%,发生率在国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四大手段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胰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就诊时75%的患者已届晚期,手术成功率低。以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为基础的化疗已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证实,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但随着肿瘤耐药性的产生,一些化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放疗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为病理分型多为腺癌,属于放射敏感性差的肿瘤,加上肿瘤解剖位置特殊,周边正常组织(肝脏、肾、十二指肠等)剂量限制,以传统的放疗技术,难以实施根治性放疗。随着放疗设备的更新,出现了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如CK,射波刀)。 吉西他滨属于抗代谢类抗癌药,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放射治疗具有增敏作用,并且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放疗增敏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研究目的1)建立人胰腺癌裸鼠异位移植瘤的动物模型;2)评价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移植瘤的放疗增敏作用;3)研究吉西他滨联合单次大剂量放疗模式对实验性人胰腺癌panc-1裸鼠移植瘤生长、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吉西他滨增敏及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 研究方法1)建立人胰腺癌panc-1裸鼠移植瘤模型;2)36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组)、单纯放疗组(B组)、吉西他滨25mg/kg组(C组)、吉西他滨50mg/kg组(D组)、联合治疗1组(E组)、联合治疗2组(F组)。A组裸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组荷瘤鼠背部肿瘤局部以6MeV电子线单次16Gy照射。C、D组分别以25mg/kg、50mg/kg吉西他滨裸鼠尾静脉注射,E、F组分别以25mg/kg、50mg/kg吉西他滨裸鼠尾静脉注射加背部肿瘤6MeV电子线单次16Gy照射。3)然后每隔两天测量肿瘤的长短径、比较各组的瘤体积、肿瘤生长延缓天数、抑瘤率,利用增敏系数(EF)评价吉西他滨的增敏作用。4)观察1个月后处死裸鼠,观察移植瘤的瘤体积、瘤重。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检测凋亡抑制蛋白Bcl-2、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25mg/kg、50mg/kg剂量吉西他滨对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吉西他滨50mg/kg组抑瘤作用大于25mg/kg组(P<0.05);两组剂量吉西他滨联合放疗组局部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抑瘤率分别为88.22%、91.23%,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44.11%,P<0.05)和吉西他滨两个剂量单药组(72.88%、77.53%,P<0.05)。联合组E、F组肿瘤生长延缓天数(瘤体积增长2倍)分别为9、15天,高于单纯放疗组(4天,P<0.05)和吉西他滨两个剂量单药组(4、4天,P<0.05)。2)干预各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D、E、F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4.11%、72.88%、77.53%、88.22%、91.23%。干预组较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干预组各组之间凋亡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各组均可不同程度下调Bcl-2蛋白表达,Bax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联合治疗组与其他各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研究结论1)吉西他滨在放疗前体内给药显示出增加放射治疗敏感性的作用,且随着吉西他滨浓度的提高,增敏系数也逐渐升高;2)吉西他滨及放疗各有其独立的抗肿瘤作用,均可作为独立的促凋亡信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显著增加抑瘤效果及促凋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