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原著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致好评,并凭借其文化现实意义产生巨大反响。同样,其译本在中国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2008年度中国大陆文学类十大畅销书中排名第一,这与译者李继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译本与原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发现译者尽量使自己的视域向原作视域靠近,把融合的结果在译本中呈现出来,印证了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根据伽达默尔,翻译是解释的一个极端例子。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的视域互相发生融合而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染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在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创造条件,使得自己的视域可以与源作产生融合,使译本能够准确表达出视域融合的结果。视域融合应用于跨语言文化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译文本与原文的契合度。经原文本与译文本对比发现,译者在文化,环境,心理以及文章写作风格等方面实现了与原著的高度融合。因此文章以这四个主题为基础,探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视域融合。李继宏的译作在各个层面还是比较成功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使用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源文特点,呈现出源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使自己的视域与源作及原作者的视域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源作的视域融合不可避免。总言之,本文所关注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现象,尽管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尽管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研究命题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甚至对原作的改写能力,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客观地说明,翻译文本其本质是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译者能够充分彰显原文的元素本身也是一种自身能力的主观性积极发挥,译者认同并再现了原文的文化特征本身也是对原文文化的最大尊重和外宣。这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助于译文文本就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