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的发展,专利权纠纷日渐频繁,专利侵权行为也更加复杂多变,大多数专利权人都是在被诉侵权产品销售之后才得知其权利受到侵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的更新,专利侵权诉讼中合法来源抗辩逐渐产生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常态。目前为止我国《专利法》共进行了四次修改,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体系,但其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为更好地维系专利权人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专利权和专利产品的创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专利权纠纷日渐频繁,专利侵权行为也更加复杂多变,大多数专利权人都是在被诉侵权产品销售之后才得知其权利受到侵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的更新,专利侵权诉讼中合法来源抗辩逐渐产生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常态。目前为止我国《专利法》共进行了四次修改,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体系,但其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为更好地维系专利权人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专利权和专利产品的创新、传播与利用,本文将对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在我国专利领域的适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以期更好的完善合法来源抗辩制度,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以及专利权领域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专利侵权诉讼中合法来源抗辩制度作出概述。该部分梳理了我国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具体分析了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对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内容作了一个初步的引导与分析;同时,该部分从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理论基础和适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专利侵权诉讼中对合法来源进行认定的必要性。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适用及其认定时存在的困境。本文检索了裁判文书网大量案例数据,通过代表性案例进行举例论证,详细介绍了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在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适用情形。同时本文结合案例总结了合法来源抗辩制度在司法认定中存在的主观要件认定模糊、客观要件认定不统一、诉讼中是否追加第三人为被告规定不明以及合法来源抗辩成立后的责任承担等问题,以便在后续提供相应的完善建议。再次本文对域外主要国家专利法中合法来源抗辩相关制度的立法以及司法进行了研究梳理。该部分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合法来源抗辩相关制度进行介绍分析以及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英美德日四国的司法案例进行检索及分析,从专利权人以及善意侵权行为人两个角度,总结了适用于我国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内容。最后,本文立足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结合本文总结的域外国家相关制度的可借鉴之处,对照前述我国合法来源抗辩制度适用中的困境,对我国合法来源抗辩制度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便更好的发挥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作用。本文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对我国合法来源抗辩的司法认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为我国专利侵权纠纷中合法来源抗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适当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以及专利事业的良好发展。
其他文献
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赋予了业主团体通过决议进行自我管理的权利,同时给予业主针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决议的撤销权。但是目前立法对于业主团体决议行为的规制以及瑕疵决议行为类型划分和救济无法妥善回应实务中的纠纷。业主行使表决权与撤销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实现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团体利益息息相关,不加区分瑕疵决议的实际效力将会影响决议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判断。为妥善解决瑕疵决议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对瑕疵类型进行划
《民法典》确立了以损害赔偿为中心的侵权责任承担体系,进一步突显对被侵权人权益的救济保护。但在司法实务中,夫妻一方的侵权纠纷因涉及到婚姻家事领域,其后续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则更加复杂,此类损害赔偿责任能否由夫妻共同承担以及如何承担尚无定论。对于这一争论,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裁判路径:侵权责任关系路径与夫妻共有关系路径。两者的碰撞与冲突似乎彰显出侵权责任法与婚姻法在适用上的不可调和性。而事
贷款诈骗罪规定于我国刑法典金融诈骗罪一节,是指犯罪行为人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一罪名,是与国内繁荣发展的金融环境相伴而生的,然而随着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刑法学界以及司法实务界对该罪名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界定及认定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争论。非法占有目的内涵界定与判定方法的争论,起始于其他财产类犯罪,而又在关于金融诈骗犯罪包括
《民法典》物权编从第366条到第371条,以六个条文架构起居住权制度,其中用五个条文规定了合同设立居住权的规范构造,而对于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方式,仅仅用一个条文“参照适用”作出概括的转致规定,显得宽泛而随意。相较于合同设立居住权而言,遗嘱设立居住权除了设立的原因不同之外,其物权的归属、权利的内容、权利的限制以及权利消灭的原因等基本都是相同的。但是,第371条规定为“参照适用”而非“适用”,即表明遗嘱
针对股权让与担保,《九民纪要》第71条确立了“名为让与,实为担保”的裁判思路,《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8条、第69条亦循此路径,细化了让与担保的裁判规范。其中,《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专门调整股权让与担保场合下的出资责任问题,该条解释从股权让与担保的担保实质出发,明确作为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对于原股东的瑕疵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不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引发《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69条与《公司法解释三》
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负有管理保护子女财产的义务,在监护制度下,父母对子女的财产管理权限也应当受到限制,非为子女利益不得处分其财产。父母非为子女利益所实施的处分其财产的行为即为不当处分行为,在判断处分行为是否是为子女利益时应当遵循实质性判断标准,综合全案情况而非仅从行为外观上进行判断;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落实“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处分目的是否“为子女利益”,处分行为客观
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明显异于成年人的特点,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高的模仿能力,但同时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未成年人十分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但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未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教育从而改正,通过公正的量刑以及正确的是非观的教育,涉罪未成年人更容易悔罪认罚,迷途知返,因此公正的量刑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刑法修正案(十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探寻有效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途径,使其避免重新实施犯罪行为并顺利回归社会,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持续的关注。西方国家通过长期的司法实践证明,仅仅凭借传统的刑罚措施处理方法不能使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得到有效降低,反而会因为羁押与监禁措施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之后,随着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恢复性司法理论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面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应当只用刑罚予以惩治,而应当通过其
《民法典》第404条和《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56条对正常经营买受人规则进行了规定,第56条从反面排除了该规则的一些适用情形,但是这并不能涵盖全部的除外情形,这些除外情形能否直接适用仍需要与买受人善意相结合进行判断。此外第56条第1款第(5)项的兜底条款与买受人善意认定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还存在争议。《民法典》第404条虽未对买受人善意做出规定,但根据“法不保护恶意”的法理基础,买受人善意应蕴含于该规
夫妻一方对外负债一直是婚姻法领域的重点问题,长久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夫妻一方对外所负意定债务,但是夫妻一方对外侵权债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现有法律规则难以直接适用法定之债,针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也甚少。正是由于法律规则适用的不确定导致司法实务中夫妻一方对外侵权债务的归属出现裁判混乱的局面。现有司法裁判主要采取侵权行为的侵权法路径和家庭利益的婚姻法路径,单一的侵权法路径忽略了夫妻人身和财产关系在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