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韩礼德和哈桑夫妇于1976年出版了《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此书很快在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学者开始对语篇的衔接理论进行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语用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的发展,对语篇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语篇衔接理论也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和学科,比如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在研究过程中,不少国内外专家力图确立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及其在语篇生成中的地位。衔接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在语篇翻译中占有重要位置。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的分类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大致可以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手段,但是英语和汉语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而汉语重意合,所以和汉语相比,英语更加强调显性衔接,例如:连接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替代;而汉语则较多地使用隐性衔接标志,例如:省略和重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汉翻译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问题。译者对于源语和译入语的这些衔接手段异同的认识和把握,不仅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而且会影响生成译文的质量。本文以英语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了汉语语篇衔接特点,通过大量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例句阐释汉语衔接特点在汉英翻译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