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探讨汉译佛经对《宣验记》和《幽明录》施以影响的实际状况,因而从观念和题材两个方面入手,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疏通汉译佛经与两部小说在上述方面的关联,通过考证与逻辑判断,以得出相关结论。佛经文化,特别是佛传与大乘经等佛典的写作方法对于古代小说具有影响,甚至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也得力于佛典,是学界的共识。基于这个前提,研究汉译佛经与《幽明录》和《宣验记》的深入联系,并非无稽之谈,而且有开拓的必要。《幽明录》和《宣验记》在古代文言小说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从汉末到魏晋六朝,时局板荡,四海骚然,人们逃避现实的情绪相当严重。佛道二教在此时迅速发展,“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仍然是南北朝小说的主要特征,但是这一时期的小说又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即佛经文化的思想和内容在小说中有更为明显体现,有些题材甚至直接来源于汉译佛经。在《幽明录》和《宣验记》之前,虽然有少数文言小说,诸如谢敷《光世音应验记》和荀氏《灵鬼志》等,也受到佛经文化的影响,但是其影响是十分单一和有限的,而从这两本书的佚文来看,它们受到汉译佛经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有观念上的,有题材方面的,本文将主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汉译佛经对上述小说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时空观念、轮回果报观念、冥府世界观念等方面。佛经对天上和地狱时间的描述与规定与人世大不相同,是为了证明天堂的美好以及地狱的难熬而创造的。空间方面,佛教认为宇宙的范围是无边无际的,包摄着无数个小世界。至于果报,和中土本来的善恶祸淫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佛经的果报思想是强调自业自报,和中土的报应观念又不尽相同。轮回思想更是中土前所未有的。对于冥府世界的想像,在佛经中蔚为大观。中土旧有的太(泰)山概念,太(泰)山为人死后灵魂归处的观点,在佛经的冲击下趋于瓦解。其次,汉译佛经对上述小说题材也有明显影响。第一是刀箭不伤题材,以《宣验记》中“吴唐”条为代表;第二为离魂题材,以《幽明录》中“庞阿”条为代表;第三为八关斋题材,以《宣验记》中“渤海张融”条为代表。将《幽明录》和《宣验记》中有关佚文和汉译佛经对照来看,刀箭反向的题材应是源于汉译佛经的。关于离魂,虽然继承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因素,并且在“庞阿”之前已经有了若干有关灵魂离开肉体的小说出现,但是都不是因情而离魂,考校佛经有关内容,可以判断因情而离魂题材也应该来源于佛经。八关斋题材源自于佛经很明显。本文试图说明不仅八关斋特殊的功能影响到《幽明录》和《宣验记》的内容,而且受持八关斋的一些具体程式也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