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单纯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早期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实验设计的纳入标准选取48例单纯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8~62岁,平均34.2±12.1岁。对照组为20例18~59岁健康成人,男12例,女8例,平均32.3±10.1岁。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组),依据患者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将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其中B组:GCS 9~12分9例;C组:GCS 6~8分28例;D组:GCS 3~5分11例。各组患者在颅脑创伤后4h、12h、24h、48h、72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的水平,伤后1个月后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死亡组、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并且比较三组患者PT、APTT、PTT、FDP和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生存状态的关系。【结果】1.颅脑损伤后4h~48h出现PT延长,各不同颅脑损伤组PT值均在第12h达到高峰,72h后降至正常范围,C、D两组与A组点差异均在4h、12h、24h、48h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除第72h时间点外B、C、D三组间不同时间点P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C组相比较PT时间延长更明显,其中12h、24h、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颅脑损伤后APTT明显延长,各颅脑损伤组APTT数值在颅脑损伤后12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C、D两组与A组在4h、12h、24h、48h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B、C和D三组间不同时间点APTT值相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各不同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早期表现为PTT延长,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各组PTT值在损伤后12h达到高峰, B、C、D三组与A组相比较PTT时间延长明显,其中12h、24h、48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D两组与B组在4h、12h、24h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PTT数值在各时间点检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FDP值在伤后4h到12h快速上升,24h到达高峰。B、C、D各组内不同时间点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后各时间点B、C、D三组与A组相比较FDP值升高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D三组间各时间点FDP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5.颅脑损伤患者伤后D-dimer水平明显增高,伤后4h即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但各损伤组D-dimer数值继续保持高于正常人水平;B、C、D各组内不同时间点D-dime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B、C、D三组与A组相比较D-dimer数值升高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6.患者伤后1个月OHS评价结果显示GSC 3~5分(n=11)组死亡8人,预后不良2人,预后良好1人;GSC 6~8分(n=28)组死亡4人,预后不良16人,预后良好8人,;GSC 9~12分(n=9)组死亡1人,预后不良2人,预后良好6人。OHS评估显示死亡及预后不良患者颅脑损伤4h的PT、APT、PTT、FDP和DD均明显升高,与预后良好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预后不良组与死亡组比较,APTT和PTT数值在损伤后4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立即就可以产生凝血功能障碍。各种类型的颅脑创伤都可以导致患者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其中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率更高。2.颅脑损伤患者血浆PT、APTT、PTT、FDP、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PT、APTT、PTT水平逐渐下降,至伤后72h水平基本正常,而FDP、DD水平于伤后72h仍维持高水平。说明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改变较明显,表现为凝血和纤溶均被激活,随后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表明PT、APTT、PTT、FDP、DD的变化与伤后时限及伤情的演变过程有关。3.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PT、FDP、DD水平较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增高更明显。说明PT、FDP、DD水平变化与损伤严重程度有关,与临床颅脑创伤的评估结果相一致。4.预后不良组和死亡组入院时血浆PT、APTT、PTT、FDP、DD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说明早期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PT、FDP、DD对于判断死亡与预后不良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