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ME49株TUBA1基因功能及其对N2a细胞自噬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ondii)是专性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的各阶段均有感染性。猫是弓形虫唯一终末宿主,可广泛寄生于人和其他恒温动物,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危害,是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宿主的免疫状态不同,所导致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和临床结果也具有较大差异,常表现为隐形感染状态,严重者会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性的播散、损害而死亡。弓形虫具有嗜神经特性,可导致弓形虫脑炎以及其他脑部疾病,但其致病机制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差异表达最为显著的脑神经发育调节蛋白(Drebrin,Dbn1)作为诱饵蛋白,调取了与之相互作用的6中弓形虫蛋白,其中包括外泌体蛋白α-微管蛋白(α-tubulin,TUBA1)。根据外泌体的结构及其易透过血脑屏障的特点,解析弓形虫脑病中外泌体与虫体入侵相互作用的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TUBA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利用pGEX-6p-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GEX-6p-1-TUBA1重组质粒。使用TUBA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小鼠多克隆抗体。通过构建含有HA标签的TUBA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A-TUBA1,并转染至神经瘤母细胞(N2a)内,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并通过WB检测LC3Ⅰ/Ⅱ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TUBA1的原核表达质粒和真核表达质粒,并制备了小鼠抗TUBA1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到TUBA1在弓形虫ME49株速殖子中的表达与分布。这为后续研究TUBA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弓形虫致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A-TUBA1转染至N2a细胞48 h后,N2a细胞皱缩、突触减少,并观察到特征性的自噬小体,自噬相关蛋白LC3Ⅰ/Ⅱ表达上调,证明了Tg TUBA1蛋白促进了N2a细胞自噬的发生。
其他文献
胚胎着床与蜕膜化在早期妊娠过程中十分关键。甲状腺素(Thyroxine,TH)是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的一类氨基酸衍生物,主要包括活性形式的三碘甲酰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前体形式的四碘甲酰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甲状腺素主要参与机体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是人和动物机体内重要的激素之一。在细胞中,甲状腺素T3主要与甲状腺素受体结合通过基因组途径起
胚胎着床和蜕膜化是早期妊娠小鼠子宫中两个极为重要的过程。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属于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的一员。OSM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信号有关并在第5天小鼠子宫中表达。但是OSM在早期妊娠小鼠子宫中的表达、定位、功能及调节仍然未知。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sm和Osmr(Osm特异性受体)主要在妊娠第1至4天小鼠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表达,第5天主要在胚胎周围的基质中
本研究建立了吡喹酮及其主要代谢物4-羟基吡喹酮(含异构体)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离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它们在黄鳝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为制定吡喹酮在水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理论依据。建立LC-MS/MS法同时检测黄鳝血浆和肌肉中吡喹酮、反式-4-羟基吡喹酮和顺式-4-羟基吡喹酮残留分析方法。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目标分析物采用C18(150 mm×2 mm
副流感病毒5型(Parainfluenza virus 5,PIV5)是引起哺乳动物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呈世界性的分布,在我国亦出现了流行的趋势。PIV5基因组大小为15246 nt。从3’端到5’端一共编码生成7种常见结构蛋白:NP、V/P、M、F、SH、HN、L。PIV5的宿主较多,可以感染包括犬、虎、豚鼠、貉、貂等哺乳动物。此外PIV5常与其他病原一起混合感染,单一感染的情况不多见。
无血清全悬浮MDCK细胞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旨在克服鸡胚及贴壁细胞在禽流感疫苗生产中的缺陷而建立的一种培养方式,然而目前无血清全MDCK细胞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工艺尚未成熟,因此本文对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工艺进行探究,为建立和优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禽流感疫苗工艺提供试验数据支持和借鉴。本研究首先在摇瓶中探究MDCK-sus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生长特性,感染参数对病毒增殖的影响,AI
学位
经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经典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接触性热性传染病,在我国又被称为“烂肠瘟”。CSFV以猪为唯一宿主,感染猪只以发病急、持续高热、全身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该病的传播性强且感染猪只的病死率高,是国际兽医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
H5N1和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不仅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全病毒灭活疫苗,大多采用鸡胚工艺进行疫苗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威胁,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禽流感候选疫苗。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多种属动物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通常表现为双相热、胃肠道与呼吸道损害,严重的会发展至神经症状甚至死亡。CDV的感染对不同年龄不同种属动物的致死率不同,其中对未免疫疫苗的家养宠物幼犬致死率高达80%,对于家养犬科宠物如宠物犬、貂或经济动物雪貂,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如大熊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首次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现今已在全世界范围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IBV众多血清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性,免疫失败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对IBV流行毒株进行调查研究,筛选理想的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