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神经是人体第Ⅶ对颅神经,为人体内走行在骨管中最长的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面神经的功能主要由这两种纤维神经束决定。面神经自桥延沟出脑,穿过内听道、鼓室腔、乳突,至茎乳孔出颞骨,然后穿过腮腺、咬肌和颊部,最后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全长36.0~53.0mm。外伤、感染、肿瘤、医源性因素等均可引起面神经损伤,造成面部表情肌不全或是完全丧失收缩功能。面神经损伤造成的容貌改变和表情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和社交都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可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感觉障碍、言语不清等。颞骨内部解剖结构复杂,面神经和周围解剖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密切。面神经是中耳手术中特别要加以保护的结构,同时也是颞骨径路其他相关手术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和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概率,术者需要同时熟悉中耳相关解剖和面神经的定位方法。然而,目前在中耳临床工作中,缺少一套详细的解剖学方法用于面神经的定位,术者更多的是靠经验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去大致的定位面神经,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鼓索神经、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面神经鞘膜滋养血管等进行面神经的大致定位,然而手术过程中仅仅依靠这些标志结构是不够的,并不能达到细化面神经定位的目的,此外,病人的个体差异、病变破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低了这些标志点的临床实用性。国内外针对面神经定位的研究,大多基于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也紧只能作为术前评估。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数据没有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即没有以手术的参考点为标准进行测量,其所选择的骨性标志点存在不明显、且易受病灶侵袭、破坏等缺点,影像学测量也因存在伪影,而易造成误差;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大多基于颞骨干性标本或者是福尔马林浸泡后的陈旧性尸头标本,测量所获得的数据,难免因标本的固定、断面切割等处理而产生误差。这些研究中所选择的标志结构以及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在中耳实际手术操作中用于定位面神经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直接应用到临床。目前基于国人新鲜尸头标本的解剖学研究不多,且样本量小。本研究选取15例(30侧)新鲜尸头标本作为研究材料,结合临床手术入路,通过在显微镜下模拟完成相关手术,在充分暴露颞骨内解剖结构后,从临床手术的角度出发,根据手术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解剖学结构进行面神经的定位研究。其中,重点观察面神经垂直段、锥曲段、水平段各自的走行,面神经与周围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及解剖结构各自的形态学特点。本研究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选取新的、更为可靠的骨性标志结构来作为中耳手术中定位面神经的参考标志点。通过选取外耳道后壁中点(鼓沟水平)、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外侧缘、Henle棘、砧骨短脚后缘、后半规管下缘、水平半规管下缘、前庭窗上缘作为解剖学参考标志点,来分别进行面神经垂直段、锥曲段、水平段的定位,旨在探讨一套临床实用性更强的定位方法,以便指导临床工作。本研究测得外耳道后壁中点(鼓沟水平)距离面神经垂直段的最短距离为3.37±0.34mm;乙状窦前缘距离面神经垂直段的最短距离为7.40±0.71mm;颈静脉球外侧缘距离面神经的最短距离5.58±0.79mm;Henle棘距离面神经锥曲段的最短距离为12.76±1.24mm;砧骨短脚后缘与面神经的最短距离为1.56±0.35mm;后半规管下缘与面神经的最短距离为2.56±0.41mm;外半规管下缘与面神经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28±0.32mm;前庭窗上缘距离面神经水平段的最短距离为0.67±0.15mm。总结出,熟悉颞骨内部正常及变异解剖和面神经的定位方法,参考相关解剖学数据,仔细操作,是中耳手术中避免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临床手术工作中,术者需要把面神经与周围相关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化、数字化,同时结合术前相关影像学检查和术中神经监护技术,可以精确面神经的定位,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