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泻性贝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藻毒素,通常由甲藻产生。其组分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蛤毒素(Penctenotoxins,PTXs)和虾夷扇贝毒素( Yessotoxins,YTXs)等。其中OA和DTXs可导致人们发生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和腹痛等中毒症状。尽管OA和DTXs并无显著的急性毒性效应,且迄今为止尚没有发生中毒死亡事件,但其能够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力,致使蛋白过磷酸化,是一类潜在的肿瘤促进因子,其长期毒性效应值得关注。PTXs不会造成消费者急性中毒,能够引起肝损伤,在强碱条件下分子结构易被破坏。YTXs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对细胞磷酸二酯酶具有激活作用。
贝类的贝毒素污染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而且造成了我国贝类产品的出口受限,已受到有关贸易国的严重关注。本研究主要建立了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测试方法,并形成农业行业标准;测试了黄海胶州湾海区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素的组成成分和含量水平;研究了该海区腹泻性贝毒素的组成成分、含量水平和时间动态变化规律;最后,进一步探讨了该海区腹泻性贝毒素的产毒藻源。
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试方法的建立。以甲醇提取贝类样品中的腹泻性贝毒素,提取液浓缩后经StrataTM-X固相萃取(SPE)柱净化处理,处理液用HPLC-MS/MS测定。结果表明,OA和PTX-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300ng/mL,检出限分别为3ug/kg和2 ug/kg,定量限分别为10 ug/kg和6ug/kg。当添加水平为10 ug/kg、50 ug/kg、160 ug/kg时,OA的方法回收率为79.40%~92.29%;当添加水平为6 ug/kg、30 ug/kg、160 ug/kg时,PTX-2的方法回收率为82.44%~100.4%。该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OA和PTX-2,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较高的准确度,可满足我国对该类贝毒素的检测要求。
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样品中腹泻性贝毒素含量的测定。2009年1月至6月分别在该海区采集上述贝类,检测发现,上述贝类中存在PTX-2,最高浓度为9.5μg/kg,最低在方法定量限(6ug/kg)以下,最高浓度仅为我国法定限量值(200ug/kg)的5%;上述贝类中存在OA,但其含量较低,浓度在方法定量限(10ug/kg)以下。
黄海胶州湾海区腹泻性贝毒素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运用主动吸附的方法(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从海水中提取腹泻性贝毒素,然后利用HPLC-MS/MS测定提取物中毒素的成分和含量。研究发现,在我国黄海胶州湾海区,存在软海绵酸(OA)和蛤毒素(PTX-2),其浓度范围分别为0~3.874ng/g和0.7653~22.89ng/g。经检测分析,海水中蛤毒素含量在2009年6和7月份已处于较高水平,自7月23日起开始下降,7月31日降至最低水平,后又出现波动:从6月18日至7月23日海水中软海绵酸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7月31日开始升高。研究海区海水温度与海水中毒素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当海水水温处于19.2~21.5℃时,海水中PTX-2的含量较高,而OA的含量较低;当海水水温处于21.5~26.3℃时,海水中PTX-2的含量降低,而OA的含量升高。该研究不仅全面剖析了该海区贝类毒素的存在特征,同时也为制定合理的贝类收获期提供依据。
腹泻性贝毒素的产毒藻源探讨。利用抽滤-超声振荡法处理水样,用0.45um醋酸纤维滤膜过滤,用Nikon E800显微镜观察滤膜上的微藻,并拍摄微藻图片。研究表明,该海区存在小球藻、圆筛藻、浮动弯角藻、锥形多甲藻、渐尖鳍藻、圆形鳍藻等浮游生物。初步确认,此海域中OA和PTX-2的产毒藻源为渐尖鳍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