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居住在城镇中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服务于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公共设施的兴建,比如垃圾处理厂、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虽然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全体居民,但是它却给周围的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负外部性效应。随着公民权利享有意识以及权利维护能力的逐渐提高,设施周边居民对邻避设施表现出一定的嫌恶或排斥的态度,反对这些具有负外部性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在“自家门口”的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多发趋势,这便是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yard,缩写为NIMBY)。可以说,我国已经渐入“邻避时代”,也可以说邻避效应在中国已渐成常态。邻避效应一方面使得邻避设施的兴建或运行受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居民与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对抗乃至冲突。最重要的是,邻避效应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增加了成本乃至最终不能成功。邻避效应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分析视角,发生的原因也较为复杂。但本文认为,在我国,邻避效应涉及的最重要主体无怪乎是政府和邻避设施周边居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导致居民对政府决策产生极大的不信任,决策时沟通渠道的不畅导致居民对邻避设施可能的潜在风险充满恐惧,对风险的担忧最终导致了邻避设施周边居民的抗争。究其原因,单位制的解体、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组织的壮大导致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渐弱。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得到了增强,维护合法权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一降一升使得公民与政府的地位更加对等,公民有了更多的资本和政府进行平等对话,维护自己已经或者可能受损的合法权利。发现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追求的当是更圆满地解决问题。固然,解决邻避问题可以从表面上提出一些应急的对策,但长远来看,邻避效应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找到一条路径,不仅设施周边的居民不再排斥或反对邻避设施的建设,更需要达到的效果是他们支持或欢迎邻避设施选址在其周围,也即是实现“迎臂效应”(yes in mybackyard,缩写为YIMBY)。因为邻避效应涉及政府和公民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基于以上方面的考虑,本文拟以决策倡议联盟模型为理论架构对邻避效应进行学理上的分析。由于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维权能力的提高致使公民追求更多更大的话语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即公民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决策的制定,而现在政府的决策多数又是封闭的。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实现邻避设施的顺利建设,本文认为需要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二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协调机制,也即决策倡议联盟模式的建立这条路径可以使政府与居民之间从猜疑走向互信,从对抗走向合作,最终规避邻避效应,实现迎臂效应。本文紧密结合现实,总体框架将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创新与不足等基本知识。第二部分对邻避效应发展的现状,邻避效应的性质、特点、分类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概述总结。第三部分重点以决策倡议联盟模型对邻避效应的产生进行学理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提出从邻避效应到迎臂效应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