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斯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求知起源于人对于世界的困惑。从远古时代到今天,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许多困惑都已烟消云散。从神话寓言、经验总结、哲学思辨、再到科学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全面和精确。在人类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研究几乎渗透到一切存在领域。在所到之处,它驱除神话和寓言,以精确清晰的语言取代混沌笼统的玄思,用统一的理论解释繁复的现象。然而,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始终顽强抵御着科学和哲学的入侵,这座城堡的名字就是“心灵”。这座城堡自古以来就是神学家的坚实领地。两千多年来,无数英勇的智者向这块神秘之地发起攻击,也有无数虔诚的圣徒为守护这块圣地而殚精竭虑。世世代代流传着各种关于这座城堡的传说。这座城堡紧锁的奥秘就如幽灵一般,永远漂游在人类精神世界的上空,让世世代代的智者搔首踟蹰,困惑不解。
心灵给研究者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严肃的自然科学家向来对于自由、理性、人格、意识、思想等话题讳而不言。这些我们关于自我最直接的经验和最核心的话题被从自然中驱除出来。他们由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的世界也因而变得破碎不全。哲学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42-)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心灵的去神秘化,捍卫世界图景的统一性。丹尼特在自己的著作ConsciousnessExplained序言中提到,自己在大学读笛卡尔的沉思时,就被心身问题给迷住了,由原子、分子和细胞构成的大脑如何与思想和情感在一个世界中相容呢?从他的博士论著Content and Consciousness开始,在将近40年的时间内,他陆续出版了10多本著作和300多篇论文,几乎全部集中在心灵哲学相关的话题。
心灵哲学有两个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课题,一是意识(consciousness),二是内容(content)。本文所关心的是丹尼特关于内容的理论。所谓内容,指的是信念、欲望等这类心理现象,哲学家也称之为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内容具有哲学家们所言的意向性的特征。比如,信念总是关于什么的信念,欲望总是对什么的欲望,等等。在内容的问题上,哲学家们所关心是:(1)信念和欲望到底是什么?(2)意向性从何而来?
在面对上述问题时,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取消主义(eliminativism),保尔·丘奇兰德(Paul Churchland,1942-)是这种观点的有力拥护者。在保尔·丘奇兰德看来,信念、欲望等都是大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这种前科学的理论所假设的实体。虽然这种理论有其实用价值,但是这种概念化不够准确,甚至是对实在的一种扭曲。就如“燃素”、“热质”等概念将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被抛弃一样,“信念”、“欲望”这些概念也会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而被抛弃。
与取消主义相对,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确认某个人具有怎样的信念或欲望。这种观点称作是实在论(realism)。福多(Jerry Fodor,1935-)是有名的实在论者,他主张存在某种思想语言(language ofthought),信念和欲望的内容通过这种语言在大脑中被表征。拥有欲望和信念就是“与某种内部表征具有一种计算关系”。
丹尼特既反对实在论者在本体论上的毫无节制,又想从取消主义者那里拯救信念和欲望。为此,他提出了意向系统理论。他认为,信念和欲望是采用意向立场的解释者所赋予的,因而这种观点也被称为解释主义(interpretationism)。丹尼特认为,在解释和预测对象的行为时,我们常常采用意向立场(intentionalstance)。所谓意向立场即是把对象当作是理性的,并赋予对象一定的欲望和信念,然后预测对象会采取怎样的行为。丹尼特认为,对任何一个系统,如果其行为能够通过意向立场给出大量可靠的解释和预测,那么,其就可以被认为真正地拥有信念和欲望。为什么人和动物的行为能够通过意向立场给出大量可靠的解释和预测呢?丹尼特认为这是进化的结果。本文详细阐述了丹尼特的意向系统理论,并对要点进行了分析。
丹尼特的意向系统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哲学家塞尔认为,丹尼特没有区分内在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派生的意向性(derived intentionality)和似乎的意向性(as-if intentionality)。哲学家芭谢赫认为进化论并不能为丹尼特的理论提供支撑。本文一一分析了这些批评。
心灵给研究者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严肃的自然科学家向来对于自由、理性、人格、意识、思想等话题讳而不言。这些我们关于自我最直接的经验和最核心的话题被从自然中驱除出来。他们由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的世界也因而变得破碎不全。哲学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42-)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心灵的去神秘化,捍卫世界图景的统一性。丹尼特在自己的著作ConsciousnessExplained序言中提到,自己在大学读笛卡尔的沉思时,就被心身问题给迷住了,由原子、分子和细胞构成的大脑如何与思想和情感在一个世界中相容呢?从他的博士论著Content and Consciousness开始,在将近40年的时间内,他陆续出版了10多本著作和300多篇论文,几乎全部集中在心灵哲学相关的话题。
心灵哲学有两个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课题,一是意识(consciousness),二是内容(content)。本文所关心的是丹尼特关于内容的理论。所谓内容,指的是信念、欲望等这类心理现象,哲学家也称之为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内容具有哲学家们所言的意向性的特征。比如,信念总是关于什么的信念,欲望总是对什么的欲望,等等。在内容的问题上,哲学家们所关心是:(1)信念和欲望到底是什么?(2)意向性从何而来?
在面对上述问题时,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取消主义(eliminativism),保尔·丘奇兰德(Paul Churchland,1942-)是这种观点的有力拥护者。在保尔·丘奇兰德看来,信念、欲望等都是大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这种前科学的理论所假设的实体。虽然这种理论有其实用价值,但是这种概念化不够准确,甚至是对实在的一种扭曲。就如“燃素”、“热质”等概念将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被抛弃一样,“信念”、“欲望”这些概念也会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而被抛弃。
与取消主义相对,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确认某个人具有怎样的信念或欲望。这种观点称作是实在论(realism)。福多(Jerry Fodor,1935-)是有名的实在论者,他主张存在某种思想语言(language ofthought),信念和欲望的内容通过这种语言在大脑中被表征。拥有欲望和信念就是“与某种内部表征具有一种计算关系”。
丹尼特既反对实在论者在本体论上的毫无节制,又想从取消主义者那里拯救信念和欲望。为此,他提出了意向系统理论。他认为,信念和欲望是采用意向立场的解释者所赋予的,因而这种观点也被称为解释主义(interpretationism)。丹尼特认为,在解释和预测对象的行为时,我们常常采用意向立场(intentionalstance)。所谓意向立场即是把对象当作是理性的,并赋予对象一定的欲望和信念,然后预测对象会采取怎样的行为。丹尼特认为,对任何一个系统,如果其行为能够通过意向立场给出大量可靠的解释和预测,那么,其就可以被认为真正地拥有信念和欲望。为什么人和动物的行为能够通过意向立场给出大量可靠的解释和预测呢?丹尼特认为这是进化的结果。本文详细阐述了丹尼特的意向系统理论,并对要点进行了分析。
丹尼特的意向系统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哲学家塞尔认为,丹尼特没有区分内在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派生的意向性(derived intentionality)和似乎的意向性(as-if intentionality)。哲学家芭谢赫认为进化论并不能为丹尼特的理论提供支撑。本文一一分析了这些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