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回顾性分析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准确性。
2.观察肝硬化EGVB患者再出血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及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硬化EGVB再出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1.回顾性收集187例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13项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利用筛选出的因素建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2.对所收集病例1年再出血率与中医证型、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肝硬化EGVB再出血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结果:1.对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白球比、尿素氮、肌酐、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度及厚度、腹水量多少、出血后是否胃镜下治疗、是否坚持服用中药、是否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指标先进行COX单因素分析。
采用P<0.15的检验标准,初步筛选出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总胆固醇、血清钾、血清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脾脏长度、腹水量多少、肝功能分级、出血后是否胃镜下治疗、是否坚持服用中药、是否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13项指标认为可能是肝硬化EGVB1年内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然后将所筛选变量进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向前逐步法COX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显示是否镜下治疗(P=0.000),HR(95%CI)=2.347(1.533-3.591)、肝功能Child分级(P=0.024)、是否坚持服用中药(P=0.001),HR(95%CI)=1.911(1.286-2.841)三个因素是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应用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
所建立模型的评分范围为-2到3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并对比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AUC=0.576)及Child-Pugh评分(AUC=0.649)在预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的准确性,认为本模型预测肝硬化EGVB准确率较高。
2.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患者最多,占23.0%;而且肝肾阴虚证再出血发生率最高,达76.7%。各个证型再出血率两两比较中: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03),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P=0.004)。
肝气郁结证和水湿内阻证在ChildA级比例较高,分别为44.1%和46.2%;湿热蕴结证和瘀血阻络证ChildB级比例较高,分别为60.9%和44.9%;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ChildC级比例较高,为48.8%和50.0%。
结论:1.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是基于是否镜下治疗、肝功能Child分级、是否坚持服用中药这3个独立预后指标建立的,本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高于MELD评分模型及Child-Pugh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和准确性。
2.本研究收集的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各证型中肝肾阴虚证再出血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因此,临床应及早识别肝肾阴虚证等本虚为主的肝硬化EGVB再出血高风险患者,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价值。
2.观察肝硬化EGVB患者再出血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及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硬化EGVB再出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1.回顾性收集187例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13项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及相关检查指标进行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利用筛选出的因素建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2.对所收集病例1年再出血率与中医证型、肝硬化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肝硬化EGVB再出血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结果:1.对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白球比、尿素氮、肌酐、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度及厚度、腹水量多少、出血后是否胃镜下治疗、是否坚持服用中药、是否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指标先进行COX单因素分析。
采用P<0.15的检验标准,初步筛选出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总胆固醇、血清钾、血清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脾脏长度、腹水量多少、肝功能分级、出血后是否胃镜下治疗、是否坚持服用中药、是否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13项指标认为可能是肝硬化EGVB1年内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然后将所筛选变量进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向前逐步法COX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显示是否镜下治疗(P=0.000),HR(95%CI)=2.347(1.533-3.591)、肝功能Child分级(P=0.024)、是否坚持服用中药(P=0.001),HR(95%CI)=1.911(1.286-2.841)三个因素是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应用这3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
所建立模型的评分范围为-2到3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并对比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AUC=0.576)及Child-Pugh评分(AUC=0.649)在预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的准确性,认为本模型预测肝硬化EGVB准确率较高。
2.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中,肝肾阴虚证患者最多,占23.0%;而且肝肾阴虚证再出血发生率最高,达76.7%。各个证型再出血率两两比较中: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03),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P=0.004)。
肝气郁结证和水湿内阻证在ChildA级比例较高,分别为44.1%和46.2%;湿热蕴结证和瘀血阻络证ChildB级比例较高,分别为60.9%和44.9%;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ChildC级比例较高,为48.8%和50.0%。
结论:1.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是基于是否镜下治疗、肝功能Child分级、是否坚持服用中药这3个独立预后指标建立的,本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高于MELD评分模型及Child-Pugh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和准确性。
2.本研究收集的187例肝硬化EGVB患者,各证型中肝肾阴虚证再出血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因此,临床应及早识别肝肾阴虚证等本虚为主的肝硬化EGVB再出血高风险患者,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