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乡村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传承记载了伴随着社会发展衍生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形成了中国乡村别具一格的信仰文化,在民俗学、建筑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获得了学者们的重视。乡村信仰文化空间作为乡村发展的文化产物,对乡村村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论文以考察乡村的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建构为背景,从传播学理论角度探析乡村信仰文化的功能,继而选取案例分析信仰文化空间在城镇化发展前后的“变”与“不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村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传承记载了伴随着社会发展衍生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形成了中国乡村别具一格的信仰文化,在民俗学、建筑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获得了学者们的重视。乡村信仰文化空间作为乡村发展的文化产物,对乡村村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论文以考察乡村的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建构为背景,从传播学理论角度探析乡村信仰文化的功能,继而选取案例分析信仰文化空间在城镇化发展前后的“变”与“不变”,以探索乡村信仰文化空间保护传承的方法和措施,论文具体选择的研究区域以河北省武安市当地乡村为主。论文主要探讨的两个问题:一、以信仰主体的不同分三类介绍武安市当地乡村信仰文化空间的建构。二、以当地完成城镇化的乡村为案例,探析城镇化发展前后对文化空间结构的保护程度,以及信仰文化空间在传承中面临的困难。研究以上问题的价值在于:首先,目前对河北地区的信仰文化研究较少,论文选取河北省武安市当地乡村为研究区域,是对武安市乡村信仰文化和文化空间建构研究的梳理补充。其次,论文的研究可以引起政府以及民众对乡村信仰文化的重视,从而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下去,使信仰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积极正面的社会作用。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明确研究目的及内容,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该部分主要对河北省武安市乡村的民间信仰进行梳理,按照信仰主体分类,从家庭信仰、家族信仰和乡村公共信仰文化空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从传播学理论角度,运用文化空间理论、符号学理论、文化认同理论阐述乡村信仰的功能和意义。第三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选取案例进行分析,分别探究城镇化过程中对民间信仰的保护程度,以及对居民产生的影响,提出民间信仰对村落人民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并且对今后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相关建议,最后对该课题进行一个展望。通过对武安市当地乡村信仰的梳理以及个案研究的数据梳理后,发现城镇化前后村民的信仰稳定、信仰活动规律,但信仰现状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足,因此在论文的最后从政府层面提出治理和传承措施,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在乡村的引导,提高政治意识。
其他文献
本研究对一位从业30余年,整合取向的成熟咨询师在为共计33名企业职工提供个体咨询的40次个案咨询记录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其中,28例为首次咨询,5例为非首次咨询。在非首次咨询案例中,4例个案收集了前后两次咨询记录,1例个案收集了连续4次的咨询记录。通过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对以上逐字稿进行分析,梳理其采用的心理咨询技术条目、咨询主题的类型及子目;在此基础上对各咨询主题项下的咨询技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康养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向,顺应了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文化康养作为康养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在拉动地方就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康养的研究还很鲜见。水族作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情感状态等绚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又蕴含着多姿
目的:通过建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模型,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ai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和脊髓背角处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商业型健身房是城市休闲体育设施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适应全民体育锻炼场地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昆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也日益发生了变化,昆明市主城区现有的商业型健身房总量、结构等如何适应城市化与快速发展的需求,以满足市民群众们日益增长的运动健康需求,是未来昆明市城市体育场地建设布局的重点问题。本论文利用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了目前农村社区发展的主旋律。资源枯竭型农村作为众多农村类型中的一种,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资源贡献后,如何实现转型发展也值得社会关注。资源枯竭型农村除了资源枯竭以外,往往伴随着农村空心化、土地流失严重和村民人际关系冷淡等方面的问题。在农村社区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资源枯竭型农村社区的治理问题,对于资源枯竭型农村的转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入手
当前,我国的村庄治理中还存在自治基础薄弱、自治能力不足、村党支部能力弱化、社会组织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村庄内部人才流失、资金资源有限,靠自治不足以解决村庄治理的问题,需要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而在其他主体中,党和政府有责任和能力参与支持村庄治理,是最重要的一个主体。而村庄作为最基层是以自治为主,其他主体不能直接干预自治,所以党政是通过政策、资源、组织、关系等方面嵌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合作社等村庄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开展文化动员,运用教育、宣传等一系列手段,不断唤醒人民群众的意识,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使得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第一章论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动
民族地区处于技术、资金、人力资源、产业的边缘化地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和关键所在,而振兴的最大抓手在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振兴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关键作用,面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需加快发展进程,增强民族技艺传承,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族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增能。然而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办学、师资、基础设施建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提出要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即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我国职业学校长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存在着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师生互动性少等问题。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以网络在线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在线学习与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积极的心理感知与行为表现,会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积极性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对0-3岁婴幼儿托育需求大,而现有托育服务供给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托育教师的缺乏,如何吸引年轻从业者选择托育行业并愿意留任成为发展托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以教师职业认同为切入口,对其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思考提升托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对促进托育师资稳定性与积极性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