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术范围除了厚实的传统哲学外,还遍及物理、天文、历算、医学、考据学等方面。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曾说他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可见其学识之广。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方以智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多。“通几质测”说在方以智思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睿智地阐释了二者在中西学体系中的位置关系,彰显了质测学的重要地位,契合了明清学术转型的需要。明末,由于传教士的来华,方以智思想中吸收了大量西学内容,并对西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通几质测”说在当时对于如何把“西学”巧妙地融入“中学”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把徐光启的“西学中源”说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不仅如此,我们再看二百年后的历史,会发现“通几质测”说可谓是清末“中体西用”说的早期源头。本文在对方以智思想作精要梳理后将重点探讨他的“通几质测”说在融西入中方面的贡献。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方以智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学渊源、自身学术思想特点以及对西学的主动探索。方以智是一位有着科学实践精神和极具时代气息的思想者,对实用之学有浓厚兴趣而又有厚实的传统思想基础。这就为他在学术结构方面融西入中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着重探讨方以智思想中的“通几质测”学说,以及在此指导下他对中学和西学的定位。在方以智思想中,“通几”是根本,“质测”是应用,即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前者指导后者,而后者为前者服务。在对中学的研究中,他提出“通几护质测之穷”,中学在质测学方面有所欠缺,但通几学甚为优越,能弥补质测学之不足。他认为西学“详于质测拙于通几”,“质测”应用之学多有长处,但“通几”本体之学存在严重欠缺。中西学比较后,方以智认为从整体上来讲,本体原则方面中学优于西学,在技术应用方面西学精于中学,为了使中学更完善,既要坚守好本体原则,又要吸收西学的“质测”科技之学,因为“通几藏于质测”,掌握丰富的质测学才能正确地发掘通几学。第三部分展示方以智“通几质测”学说的历史意义。与同时代的“西学中源”相比,“通几质测”说不再是从空间方位的不同上找所谓源流的差异,而是深入到学术内部,从内容特征方面对中学与西学进行评判,不仅对当时融西入中做出了理论贡献,而且为“中体西用”说作了早期探索和实质性构建,为传统学术由古代向近代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